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道家的“不爭”來破“強權思想”,東西文化的綜合使林語堂獲得了個人心靈的平衡。林語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他心靈的歸宿,他在《論語》和《人世間》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幽默閒適的散文。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在迷茫中返歸傳統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陳平原在《林語堂與中西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3)一文中認為:
誰也擺脫不了傳統的制約,所謂**傳統,並非完全不要傳統,而只是拋棄欽定的“傳統”。**傳統必然導向重新發現、重新選擇傳統。或遲或早地,**者必須在傳統中找到思想的資料和精神的同道,否則外來思想文化無法立足生根。因此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向傳統復歸,而在於如何復歸。……對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如何既發揚五四**精神,又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的“中國人”,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抗日戰爭的爆發,客觀上掩蓋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發掘民族脊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成了時代的最強音。許多人在並沒有真正解決頭腦中“古今”、“中外”之爭的情況下,便順應歷史潮流,理直氣壯地向傳統復歸了。
雖然林語堂提倡的幽默閒適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有點不合時宜,但世移時變,在如今卻有獨特的魅力。在和平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裡,我們提倡的是和諧,所以林語堂的個人主張極有市場。現在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