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門即是學校,走大道就得僱車。校長是個七十來歲的孀婦,但熱情而誠懇。在這所學校,林徽因的英語愈加嫻熟純正,後來她一筆流利優美的英文贏得了哈佛校長的女兒費慰梅由衷的讚賞。
林長民交遊甚廣,時常有中國同胞和外國友人來訪。自己夫人不在身邊,女兒林徽因自然擔當了主婦角色。其實這也是林徽因社會交際的開始。這決非尋常的交際,她所結識的是一批中外精英人物,當時的精英或將來的精英:著名史學家H?C?威爾斯、大小說家T?哈代、美女作家K?曼斯菲爾德、新派文學理論家E?M?福斯特以及旅居歐洲的張奚若、陳西瀅、金嶽霖、吳經熊、張君勱、聶雲臺……林徽因起步之時就有這麼高的平臺,是同時代眾多優秀女性所不及。
在倫敦,林徽因確立了獻身建築科學的志願。父親的房東是位女建築師,林徽因從她那裡領悟到了建築的魅力。她漸漸明白,房子不僅遮風蔽雨,而且蘊涵著藝術意味,可是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西方這樣的現代建築科學。另一種說法是,啟蒙她建築學志願的是一位英國女同學。(見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與英文家庭教師斐理璞(BettyPhillips)的友誼,由斐理璞延及斐理璞的親友,更深入走近了英國民間。斐理璞姻戚克柏利經營一家糖果廠,林徽因不時得到他的可可糖,前後吃了不下三個木箱。滿口的可可餘香,多年後林徽因仍感慨系之。另一位柏烈特醫生,有五個女兒,她們相處自是另一番親切。一九二一年夏天林徽因隨柏烈特全家往英島南部海邊避暑,一個多月裡差不多天天下海游泳。姑娘們泡在溫暖的海水裡嬉戲,頭上是藍天白雲,她一時竟忘卻了在倫敦的父親,真切感受到異幫生活的情趣。暑期一過,林徽因即離開海濱告別柏烈特一家,幾星期後就和父親一起結束了少女時期英倫的難忘歲月。
旅居英國將近兩年的日子裡林徽因也有寂寞,尤其是父親去歐洲大陸開會的時候。畢竟這是她第一次從早到晚孤單地打發二十四小時。她才十六七歲,又是在異鄉天涯。後來她這樣回憶那時情景:“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能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裡(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一九三七年致沈從文信)認識了風趣的徐志摩,寂寞自會減卻不少,但談不上萌生戀情。
徐志摩出身在浙江海寧的富商家庭,其父徐申如經營多種產業,系當地商會會長。徐申如不僅本省有興辦事業的聲譽,而且播及省外,和清末大實業家張謇過從不疏。他希望徐志摩子承父業,送他去美國留學,為他進入金融界打了堅實基礎。徐志摩自己的野心也曾經想做一箇中國的漢密爾頓,成為兼通經濟的政治家。他留美時甚至一度鑽研過社會主義。徐志摩再次由北美大陸越洋過海來到西歐島國,原是為崇拜羅素。他寧可放棄不難到手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帽,情願在英國皇家學院,以求作羅素的及門弟子。老天太作弄人,徐志摩踏進皇家學院校園之前,羅素已被學校除名啟程來了中國。徐志摩失望之至,經英國著名作家狄更生的勸說和介紹,留下來進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而後再轉到康橋皇家學院,住在沙士頓小鎮。另有學者考證,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關於他追隨羅素而赴英倫的自述並不符合事實,跟從英國政治學家拉斯基才是他的初衷。(見劉洪濤著《徐志摩與劍橋大學》)
徐志摩認識了林長民父女,差不多就在結識狄更生的同時。也許是初次社交性見面的拘謹,徐志摩沒很在意旁邊十六歲的大女孩。林徽因望著二十三歲的徐志摩,看他比自己高出許多,並架著襯大了年齡的眼鏡,竟脫口叫他“叔叔”。直到徐志摩登門正式拜訪林長民,他才驚喜異常地發現,林家姑娘那般聰慧伶俐,楚楚動人。徐志摩慢慢成為來林寓的常客,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平常即使不來登門,也是書信頻頻,沙士頓小鎮的一家雜貨鋪是徐志摩的信件收發點,他每天一吃完早飯便奔向雜貨鋪。(有人質疑,徐志摩所收是旁人的來信,如“明小姐”或林長民“情書”,並無林徽因的,參見餘立新文《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書信交往》)
林徽因與徐志摩有理由很快地親切交往。林徽因出生杭州,祖父在浙江杭州不遠的徐志摩家鄉浙江海寧做過父母官,母親又是浙江嘉興人,毗鄰海寧。如今在倫敦邂逅徐志摩恰似他鄉遇故人,彼此的間共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