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呢?就是他將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離相離念,心地清淨——,所以他心裡生智慧。我們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現前,就是被物慾所蓋覆住了。物慾蓋得愈多,向外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慾蓋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無論透的智慧多少,我們都是為物慾所障礙了,凡夫、小乘、權教菩薩皆不例外。到什麼時候物慾(貪瞋痴)才真正從心地裡面斷除?就是世間的萬法,乃至於出世間的佛法,你都能“一塵不染”;佛菩薩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動了,這個時候,才可以說是格物的功夫到家。為什麼呢?本性裡面的真智慧,毫無障礙地透出來。
‘純厚天資’,就是佛經講的“善根深厚”。《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定要深厚(多)的善根、福德、因緣。只要心地純厚,這種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辯聰要容易得多;對於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這些人比世間那些有學問、博學多聞、行萬里路的,反而來得快,來得踏實,絕不是沒有分。這是印祖從反面給我們說的。
四、深明因果?止惡修善
然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這裡也說了一些毛病,我們細心觀察這些毛病,確實是很多。‘窮’是追尋究竟,直窮到底之意。這就是對於理論的探討,應當要追根究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明瞭——,這是有智慧的人。‘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這裡提出兩種人,一種人對於理性沒有深究,一種是無知無識的人。這兩種人,我們要是跟他談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講到佛性,講到佛法,他往往不敢承當;以為那是佛菩薩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麼能做到!‘高推聖境’,實際情況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認為不行了,認為自己做不到了,這是‘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尤注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無思、無慮、點塵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則亦大人而已矣。”此處所說的大人,可以解釋為佛菩薩。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麼差別呢?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是一塵不染的。“塵”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物慾。‘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慾望,是貪瞋痴,是煩惱。五欲六塵一執著,心裡面就產生慾望,就不清淨,心地就為其染汙。“大人”是佛經裡面講的大丈夫,佛菩薩的本事就是心地永恆不染。物相有沒有?物相(五欲六塵)的相是有的;功夫要自己做,要在這裡面訓練不染著,不染就是不起心動念,此地比喻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多大的小孩呢?兩三個月的小孩,他對於一切物相不動心,在菩薩行裡面有一種修行法,叫“嬰兒行”。諸位顧名思義,就可以體會到,怎樣修菩薩行呢?看那嬰孩,你就學他。他不會說話,也不會攀緣,他對於一切境界的好醜,都不起分別心,這就叫“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我們那一個沒有呢?我們個個都是從這兒來的,可惜保持不住,年齡稍微大一點,赤子之心就喪失了;那是佛心,真正叫清淨心,喪失了!
‘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尤注說得好:“狂夫欺慢,如何有入道因緣?多眾自疑,竟忘卻本來面目。”這兩句話有責備、感嘆的意思在。可見我們本來不是凡夫,本來不是愚人,就是因為‘高推聖境’,以為那是聖人的境界,我們做不到。真正是自暴自棄!這是自卑感所造成的,以為我們不如佛菩薩,甘心當凡夫,甘心情願做個愚痴人,所以不肯奮發,因此隨波逐流,‘遵循從事’。我們看現前多數人,是在這個境界當中隨業流轉,當然是凡夫。對於這些人有什麼方法來勸他回頭呢?你要以佛法的理論來跟他講,辦不到!為什麼呢!他以為那是佛菩薩的事情,我不敢當,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底下所講的。
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
講“因果報應”,他能接受,他就害怕了,這是佛度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的法門。“報應通三世”,‘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果報是通三世的。“現在,時期為至暫”,這是我們俗話講的“現世報”,現世報時間不長,一生當中就能看得見的。“過去、未來,時期則甚長”,有多生多劫種的因,現在果報現前了;或者是多生多劫種的因,我們現在還沒有受報,未來世緣成熟才得果報,這種情形多的是。現在造的因,現在就受果報,這是“現因現果”;現在世造的因,來世受果報,這叫“生報”;或者是現在世造的因,多生多劫以後再受報,這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