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漏福德是無量無邊,有漏的福報很有限。這是印祖在序文裡大慈大悲,開導我們學袁了凡,要把心境轉過來,把世間福轉變為出世間無量的大福,這是祖師這篇序文立意之所在。
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
斷惡修善的方法,祖師開導我們以“明”為總綱,明就是“智慧”。修學無上菩提,如果智慧不能現前,再好的方法,還是免不了盲修瞎練。菩薩六度中,如果沒有“般若”,其餘的五度——從“佈施”到“禪定”,皆是人天有漏福報。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要成佛作祖,而其結果還是在人天兩道享福,這就是自己路子走錯了,所以說是盲修瞎練。
假使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求人天福報,般若智慧就不會現前;福報能不能得到呢?也未必能得到。我們讀完《了凡四訓》之後,也許就明白了。原因就在我們凡夫對邪正、善惡、是非,很難辨別,而人天福報是要斷惡修善才能得到。我們經常自己以為修的是善,斷的是惡,殊不知事實恰恰相反——斷的是善,修的是惡——,將來的果報就不堪設想。所以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
在序文裡面皆是指導我們智慧第一。為什麼呢?明為總綱。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乃至修身、齊家,這一套是方法。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把物慾格除。換句話說,要做的第一樁事,也就是修行的大根大本,是什麼呢?先在境界裡面學“不動心”。在一切境界之中,將自己的貪、瞋、痴、慢斷除,這就是‘格物’——要從心地格除物慾——,只要你做到這一步,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透出來了;縱然不能全部透出來,透出一分就很難得。為什麼呢?這一分是真智慧。從此以後,有智慧作為我們修證無上菩提的基礎,一切的修為皆得其正,如此怎麼會不成就呢!所以祖師在這裡引用古人兩句話教導我們,這兩句偈是:
‘慧風掃蕩障雲盡’,‘障’就是五欲六塵障礙自性智慧德能,好像雲彩障礙陽光。智慧比喻大風;風把雲彩吹走,就沒有障礙了。這說明智慧一透出來,障礙就沒有了。
‘心月孤圓朗中天’,這句容易懂。明月中天,才能將一切事物真相照得清清楚楚。
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
這是自古以來,佛、菩薩、祖師大德們教人修行的次第,千萬不可疏忽。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研教之所以不開悟,就是把順序弄錯了;所以路走不通,越走越艱難,到後來多少同修們,連信心都喪失了!原因就是沒有按照祖師指導的順序修學。換句話說,我們將綱目顛倒了,亂了頭緒。印祖在此地,把我們向來修學的毛病給我們點破,並指出古德修學得以成就的一條道路來讓我們走。
‘從泛至切’,‘泛’是泛泛;整句表示慢慢走上切實。
‘從疏至親’,‘疏’是疏遠;‘親’是親切。這是一定的次序,不容忽視。
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瞭。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遊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資。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這一段話說得很好,就是說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講錯了,錯認“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萬物的道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講的博學多聞。博學多聞畢竟是少數人,這樣說起來,成聖成賢只有少數人有分,那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希望了!佛在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所以祖師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物”是物慾。要能懂得這個講法,就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見得聖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學多聞的大學問家,他們才有分,不認識字的人也有分——沒有念過書的同樣可以做聖做賢,可以成佛作祖。
假如是要‘窮盡天下事物之理’,這是過去一般人解釋‘格物’的說法——格物致知而後才能做到誠意正心。照這個講法,只有‘博覽群書’,博覽群書還不行,還得要‘遍遊天下’,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人可以夠得上格物致知的條件。確實有很多人有這種誤會,這種說法我們仔細的想一想,並不是聖人說的。聖人的意思,這個‘格’確確實實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慾,我們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中自生智慧。
諸位讀《六祖壇經》,你看六祖大師對忍大師講:“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他心裡面生智慧。他為什麼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