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沒有,博地凡夫就想學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那不墮落才怪!所以要曉得自己的程度,曉得自己的功夫;菩薩的心、願、行,我們的程度是不夠的。
現在我們眼前要做的是發心,要發成無上菩提的大心,要從斷惡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這些大經大論可以看、可以聽,暫時不要學。為什麼呢?學不到的,別說那些佛菩薩的行持我們學不到,祖師們的功夫都學不到。不要看遠的,近代的虛雲老和尚,我們有沒有學到呢?印光大師有沒有學到呢?所以要學就要從《了凡四訓》下手,學袁了凡。先把這個基礎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轉無福為有福,轉無壽為長壽,轉無法緣為有法緣;那時再進一步學祖師;祖師學成了,再進一步學菩薩;菩薩學成了,再進一步學佛,按部就班的來,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師,再沒有看到第二個人了。你要自以為不比惠能差,你要有這一念,就比惠能大師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師沒有這一念。
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彼’是指袁了凡。這一段都是講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樣的人;他們能認真的修學、斷惡修善、改造自己的命運,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們為什麼要自輕?為什麼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
尤注說:“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豈不能是?然則自暴自棄者,實等於自殺耳。”
我們要回頭來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棄?如果不能效法前賢,就是自暴自棄。換一句話說,我們要不能在三年之內把命運改轉過來,就是自暴自棄。萬萬不要貢高我慢,萬萬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們能比得了誰呢?文章到此是一段。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來勉勵我們,下面再細說斷惡修善的要領。
三、格物致知之真義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慾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
這是假設一個疑問。或者有人這麼問,儒家常講的‘格物致知’,‘物’是講天下事物之理,‘格’當窮盡講,我們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萬法的道理,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們的知識學問,使我們對一切法樣樣都能夠明瞭。這跟大師所講的不一樣,大師是以人慾為物,以本性裡的真智慧顯現出來為知;去妄克欲之內功顯現,稱做‘格物致知’。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
印祖在這一篇一開端,就把修學的因果提示出來了,後面的文章,不外乎是發揮這個道理而已。聖賢之道就在誠與明,這兩個字在前面講得很詳細,現在不必再說了。誠與明都是講我們自己真心本體。
尤注說:“誠即惟真無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體。”所以誠與明都是從本性上說的,本性的理體、本性的作用,用這兩個字來形容、來解釋。誠與明,在名字上講是兩個字,體上是一個。
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
‘知、意、心’這三個名詞,也是從真心理體上說的。誠、明是從兩方面說的,知、意、心是從三方面說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說是有三,體是一個,便曉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格致誠正明五者。皆約閒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
兩方面、三方面,綜合起來還不是一樁事情嗎?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皆約閒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什麼叫做‘閒邪存誠’?‘閒’是防範的意思;‘閒邪’就是防範邪思、邪知、邪見。一個人常常能夠提起警覺心,預防邪知、邪見不讓它侵入,才能做到誠明的功夫。誠明為什麼失掉?就是邪知邪見侵入了。
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
講到做功夫,關係到我們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檢點、省察、造詣’,‘造詣’,全神貫注不到不罷之意。修行一定要成功,從那裡做起?明是總綱,明就是真智慧。諸位想想看,世出世間法都是以真智慧為基礎,而不是以聰明。世間的聰明與真實智慧不一樣,這千萬要把它分別清楚。佛說世間聰明是八難之一——世智辯聰。世智辯聰與真智慧的揀別在那裡?世智辯聰是有分別、有執著的;真智慧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作用看起來一樣,用心不一樣,作用受用也不一樣。一個是從分別心生出來的,一個是從無分別心生出來的。
佛經確實是智慧,真智慧。我們現在唸佛經,為什麼我們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