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像之像。〃
【漫談】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一切確切的知識,依靠檢驗分辨的屬於科學;一切超乎確切知識的教條,依賴信仰分辨的屬於神學;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則是哲學。老子實際上就是在哲學的範疇內以近似科學的態度來探索那本應是屬於神學的不確切事物。
愛因斯坦說:“人們總是追求以適當的方式形成一個簡化的和容易領悟的世界形象,一幅世界影象,一種關於經驗的世界如何相互一致的前後一貫的見解”。但是,“真實世界的複雜現象是不能立即以必要程度的邏輯完備性和精確性來研究的。科學家雖然能求得〃高度的純粹性和明晰性,但卻要犧牲完整性作為代價,而歷史教導我們,一旦世界的形象在簡化的基礎上成功了,其結果至少在原則上可以推廣到每一種自然現象,在它的複雜性和完整性方面,全都和實際發生的一樣。”
愛因斯坦認為:〃要得到[偉大的]基本定律,沒有邏輯的通道,而只能靠直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怎麼都行,或者認為科學已經喪失了它的權威,註定要盲目地從一個發現或理論體系瞎闖到下一個。而是說,雖然從經驗到理論的基本定律沒有邏輯的橋樑,但在實踐上我們對我們理論的真實性有很好的檢驗方法。此外,它根於這樣一種驚人的事實,即直覺在成分非常混雜的科學共同體中有可能取得一致。
為什麼我們的心靈能深入到外觀後面找出少數普遍有效的定律?它怎麼能夠在現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間來來回回找到出路?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坦誠地承認,他沒有確定的答案。但這沒有使他在沮喪無助中崩潰。他有一個大膽的建議………我們的心靈受到萊布尼茲高興地稱之為“先定和諧”的指導。
哲學的研究物件是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研究的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一般規律存在於特殊規律中,所以,哲學研究要吸收具體科學的成果,它是具體科學知識的最高概括和總結。另一方面,由於普遍規律規範著特殊規律。所以,具體科學研究又要以哲學為指導。老子的哲學世界觀就是探索世界的普遍本質和規律,因而對具體事物有指導意義。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註釋】老子探討客體世界的本質,是建立在個體分折與整體思維基礎上的綜合,是分折與綜合的有機統一;是一種模糊思維中的有序思維,併力圖予以整體地把握。他把古往今來宇宙萬物的變化,都納入道的範疇進行思維,把規律從渾沌的總體中整理出來,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而客觀世界的起始和終結,卻實在是難以見知,所以老子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嚴復說:〃見首見尾,必有窮之物;道與宇宙,皆無窮者也,何由見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釋】執:依據、根據。御:駕馭。古始:原始。道紀:道的綱紀,道的規律。
虛通之道,自古固存,其原始雖然恍惚不清,好象什麼也沒有,但實際卻是一種真實的
存在,它就是造就萬物的元物質和這些元物質在萬物演化時所依循的法則。老子就是根據其
下造就的這些清清楚楚的萬物和較為清楚的萬物演化所遵循的規律,推知了那遠古以來就存
在的惟恍惟惚的道。
要認識生活必須回顧,而回顧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前瞻。
【漫談】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被指為是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把大量資訊組織為有意義系統的能力。用行為學家古爾德的話來說,智力便是“擺脫成見的束縛,創造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說,讓思想擺脫各種意見、理論和教條的影響,來進行收斂性思維或發散性思維。在收斂性思維中,幾乎只有一個結論或答案,思維沿著該答案的方向匯聚或被控制……另一方面,在發散性思維中,思維則沿不同的方向進行探索。發散性思維的特徵就在於它允許思維自由地不受任何約束地向各個方向發展…否定舊的答案,向別的方向探索成功。神經生物學家霍勒斯把問題表達得更簡潔,他說智力就是作猜測……當然不是舊的猜測,而是在於發現一些新的、內在的秩序的“出色的猜測”。這也類同巴甫洛夫的觀點:“邏輯性是由對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