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為無不為。”從效果上來說,那種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有為”,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而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毫不費力的“無為而為”,則無事而不成。
意譯
不必出門面面俱到的去了解,就能知天下事物的基本道理;不必頻頻觀望窗外,就能知其自然的普遍法則。
走得越遠,被紛亂所迷,對〃道〃的主旨就明白越少。
所以,聖人無須四處出行就能知曉萬物的普遍之理,無須事事親眼窺見就能明曉事物始終,不待一廂情願的執意施為便能有所成就。
原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為一。
【註釋】致詰:究詰,追究。
夷、希、微,這些都是老子用來描述道的這種難於感知。因道無形無狀,所以難以用感官來感覺它,而只能以我們的經驗,用我們的思維去覺悟。道既是萬物的本原、本體,又是萬物生成變化的普遍規律。
《呂氏春秋.仲夏紀》中說:〃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現代科學家也認為,天體是由分子構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原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構成,而夸克是看不見的。
【漫談】思辯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們在過去的世紀裡那麼令人信服了。宇宙有沒有統一性呢?究竟有沒有自然律呢?還是我們追求自然律僅僅是出於我們愛好秩序的天性呢?實際上老子所謂的“道”,就是這種統一性,就是這種秩序的自然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註釋】不皦:不顯明。不昧:不摸糊。繩繩不可名:幽昧渺茫,難以形容。
其上不皦,是說天地之始,渾沌一氣,其景象不太顯明。其下不昧,是說天地萬物生成之後,這些有形有象的東西,其生長變化卻是有規跡可尋,其情狀並不模糊。這萬物賴以生成變化的東西,它綿延不絕又未嘗須臾離去,卻又難以名稱概括,只好復歸於無物之稱謂。
【漫談】我們的直觀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經驗知識,它告訴我們有關我們所認識的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它們的一些性質,另一種是先驗知識,它告訴我們殊相與共相之間的關係,使我們得以根據經驗知識中所提供的特殊事實透過聯想觀念作出推論。我們的派生知識很多都是依賴於某種先驗知識,通常也依賴於某種經驗知識。像引力定律的原則就是憑藉經驗和某種完全先驗的原則(例如歸納法原則)的結合而得到了證實。
老子就是憑藉從“其下不昧”的世間現象中得到了經驗知識,並透過對這經驗知識進行歸納推理,得以認識了萬物共相的先驗知識,並用這先驗知識“以御今之有”,就能對處理現今事物有所幫助。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註釋】無狀之狀:是說其不可見但可知,卻又無法形容的〃道〃的無形狀態。恍惚:若有若無,微妙難測。
化生萬物的原物質與化生所遵循的規律,欲說其無,萬物卻由之以成;欲言其有,而又不見其形,所以說它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其惚恍難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有人們經常碰到卻又難以認識的這種渾沌現象,但這渾沌現象並不是簡單的無序,而是無序中的有序,是一種不具備週期性和其他對稱性的有序,所以老子稱之為恍惚。
黑格爾認為,老子所謂具有〃夷〃、〃希〃、〃微〃三個特點的〃道〃,就是虛、無、恍惚不定的抽象的普遍。韓非解老篇曰:〃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