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魏桓子之孫,魏武侯之父。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魏文侯出生於晉國的公卿世家。前445年,魏文侯繼位,對內招賢納士,先後重用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人,任用李俚為相,致力於社會改革,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政策,制定《法經》,奠定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制基礎。作“盡地力之教”,實行平糴法,對外大敗秦國,北滅中山國,奠定魏國的霸業基礎。前396年,魏文侯去世。 魏文侯制定的《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地主階級的法典。[7]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社會穩定發展,國民安居樂業。 魏文侯魏斯(?—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孫,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6年繼承祖父的家業;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襄子派人說服韓康子、魏桓子,放晉水倒灌智寨,滅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晉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佔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佔有的智氏領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 魏氏的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國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陝縣和靈寶市地區)。 魏氏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氏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 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制封鎖。因此,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是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功上。趙國和韓國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於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 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 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魏文侯勸趙獻侯打消分化韓、魏,從而各個擊破的念頭。他說,魏和韓比較弱,必然會聯合起來對抗趙國,以免被趙消滅。韓、魏都清楚,聯合趙國攻擊對方是自取滅亡,與趙國平分對方的想法更是與虎謀皮。這樣的形勢,使韓、魏必須聯合。 魏文侯勸韓武子也不必因為趙氏的威脅而聯合魏氏進攻趙氏,以圖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趙氏的威脅。韓、魏聯合攻趙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趙國的實力太強了,韓、魏聯合最多與趙國打個平手。雙方硬拼的話,必然是兩敗俱傷。而且即便趙氏被擊敗了,韓、魏也必然會繼續內鬥。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晉地背山帶河,比較封閉,身處其中的趙、魏、韓只有趙國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鄲兩個觸角,但由於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透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 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鬥,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誰都無法發展。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對於魏文侯的聯合發展策略,雖然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透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最終,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鬥,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晉幽公九年(公元前425年),趙襄子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氏為藍本的。 在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南有楚、韓,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由於趙氏在北,韓氏在東,韓氏的發展方向是魏氏、韓氏南面的鄭國,魏文侯便把發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小主,這個章節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