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東吳,實現統一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東吳,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東吳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軍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東吳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百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公元263年魏滅蜀後,打破三國鼎立數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昭父子之手。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形成晉、吳對峙局面。 司馬氏建立西晉王朝後,據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州郡府縣;東吳沿江為國,僅有荊、揚、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即今長江中、下游及嶺南等地區。雙方接壤數千裡,時常有戰火發生。從公元269年(西晉泰始五年)起,晉武帝司馬炎就籌劃剿滅東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於是一面改善內政,開發農業、積存糧食;一面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編練水軍。 西晉擁有五十萬人的陸軍,但缺少水軍,面對波濤洶湧的長江,雖“武騎千群,無所用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東吳地跨大江南北,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軍隊總人數為二十三萬,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五千餘艘。然而東吳國君孫皓卻不修繕內政,暴虐荒淫,導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又自恃水軍強大,憑藉長江天險,戒備鬆散。加之主將陸抗死後,部眾分散,又中晉離間計,撤換了名將西陵都督張政,使西線守備更加削弱。這種局勢對晉滅吳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司馬氏早在滅蜀之前即有滅吳的打算。 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司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並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為實現先輩統一天下的遺願,晉武帝司馬炎從公元269年(晉泰始五年)起,即著手籌劃滅吳。在政治上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厚待劉禪及諸葛亮等人的子孫,以鞏固其在巴蜀的統治,解除後顧之憂;對東吳實行分化瓦解政策,以動搖其軍心民心。改善內政,屯田積穀,安定邊防。 同時,優選將帥,調整部署,以尚書左僕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今屬湖北);徵東大將軍衛瓘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鎮東大將軍、東莞王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晉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議,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龍驤將軍,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晉軍所建造的大型戰船,長120步,可裝載二千餘人,上構木城,築起樓櫓,四面開門,船上可騎馬馳騁。後命其加快造船進度。如原來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後來又增加各郡士兵一萬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務,使王濬水軍“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為實現“水陸並進”滅吳,提供了重要的軍事力量。 公元276年(咸寧二年)十月,晉伐吳的準備基本完成。徵南大將軍羊祜奏請伐吳,指出伐吳的條件已經成熟。應不失時機地向東吳進軍,並根據“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戰略方針,提出了滅吳的部署。其要點是:針對吳軍部署上東強西弱的情況,確定在徐、揚方向實行牽制,首先集中水陸主力奪取夏口以西地區,然後順江而下,集中全力合擊吳都建業。 這一方針的好處是:水陸並進,多路齊發,可以充分發揮水陸軍的優勢,從薄弱而又重要的長江上中游橫切縱割,一舉粉碎吳軍的整個防禦體系,從而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司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議,但由於西北鮮卑族首領起兵反晉,後方不穩,加之太尉賈充等人的反對,使伐吳戰爭拖延了下來。 公元277年(咸寧三年)七月,又以都督豫州諸軍事王渾為都督揚州諸軍事,以鎮南大將軍司馬亮為都督豫州諸軍事,左將軍胡奮為都督江北諸軍事。 公元278年(咸寧四年)十一月,羊祜去世,晉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薦,以杜預繼任徵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