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東漢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班馬”。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班固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死後歸鄉里。以父所撰《史記後傳》敘事未詳,乃潛心繼續撰述力求精善。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誣告私改作國史,下獄。其弟班超辯明其冤,出獄後被任為蘭臺令史,奉命撰述東漢開國以來史事,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成《世祖本紀》。 遷為郎,典校秘書,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明帝覆命他完成前所著書。他認為《史記》以漢朝“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不妥,決心撰寫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蹟的《漢書》。漢章帝時,以文才深得器重,遷官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命其記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論》(一名《白虎通義》)。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隨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參與謀議。次年,行中郎將事。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自殺,他受牽連免官、被捕,死於獄中。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是“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作為經學理論家,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將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薰陶,九歲便能文誦賦。班固的父親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班彪晚年潛心續寫《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史籍。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京城洛陽遊學,拜訪班彪,對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認為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於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在這裡,他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百家學說,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說,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註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的大義。這是他日後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師的極重要條件。在這裡,班固結識了崔駰、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由於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為自己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讚。到班彪死時,班固雖然年僅二十三歲,但已具備頗高的文化修養和著述能力。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於父親去世後生計困難,班固只好從京城洛陽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從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鄉里平民的地位,這對上進心很強的班固是一沉重打擊。但他毫不氣餒,立志繼承父親未盡之業的決心並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後傳》的部分,內容還不夠詳備,佈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寫。於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後傳》的基礎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同時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准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記(《奏記東平王蒼》)。班固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但他舉薦人才的建議,卻大部分被劉蒼所採納。 私修國史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國史”罪名很大,同郡人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後,很快就被處死。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班家上下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無法表白,便騎上快馬趕赴京城洛陽,打算上書漢明帝,替班固申冤。 班超策馬穿華陰、過潼關,趕到京城洛陽上書為班固申冤,引起漢明帝對這一案件的重視,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至京師。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讚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釋放,並召進京都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臺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圖書。 班固被拜為“蘭臺令史”,受任與前睢陽縣令陳宗、長陵縣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人,共同編撰東漢光武帝的事蹟《世祖本紀》。班固與陳宗等同心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