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時候都讀過歷史朝代表吧?裡邊有一句: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為什麼把西周和夏商並列?因為西周再怎麼衰弱,它也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哪怕國君再昏庸無道,也沒有被滅國,東周就不一樣了,它從遷都那一刻起,就是弱小的代名詞,而且只會越來越弱小。 今天就來講講東周的前半部分:“春秋”,一起了解下這個被史學家稱為“禮樂崩壞”的時代到底是什麼樣的,下期將春秋五霸。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46]),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春秋時期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區域性地區實現了統一。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透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魯國朝王三次,聘週四次。 春秋時期:群雄鶴立,吞併小國成就大國,“春秋”一名由來據說是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 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5]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平王遷都: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寵信褒姒,廢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國,他外公申侯聯合曾侯、許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為內亂和犬戎頻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鎬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東遷至東都洛邑(今洛陽)。因洛邑(今洛陽)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王室衰微: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周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為想把政權一部分讓虢執掌,得罪了當時強國鄭國,不得不與鄭莊公互換人質,將兒子王子狐送到鄭國當人質,史稱”周鄭互質“。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莊公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兩個事件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儲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鄭莊公帶兵東征西討,小霸中原(史稱“鄭莊公小霸”)。小主,這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