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 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 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號曰“秦嬴”。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 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戰國初,經過百年的衰落期,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時,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兼併巴國和蜀國。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對農民起義的大潮,趙高逼殺秦二世,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秦人早期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關中。到秦惠文王時期取巴蜀。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製陶最為發達。 長期以來的主流意見,是秦人出自西方。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曾經詳述秦的先世,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看來秦人當時已在西方,並且與戎人有密切關係。蒙文通的《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便據此認為“秦為戎族”。 “東來說”由傅斯年率先提出,他認為秦人雖立國於西方,但其族源則在東方,即商代嬴姓東夷的西遷。由清華《系年》簡文知道,商朝覆滅之後,飛廉逃奔商奄。奄國等嬴姓東方國族的反周,飛廉肯定起了促動的作用。亂事失敗以後,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來奄國的地方,建立魯國,統治“商奄之民”,“商奄之民”被周人強迫西遷,而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西周中期的詢簋和師酉簋都提到“秦夷”,還有“戍秦人”,來自東方的商奄之民後裔自可稱“夷”,其作為戍邊之人又可稱“戍秦人”。 考古人員發現,秦與戎兩個部族的遺址出土的文物風格迥然不同,秦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而戎人的文化則來自寺窪文化。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秦墓的考古發現,為研究秦“公族”的物質文化面貌提供了關鍵材料,這批墓葬中殉人、腰坑殉狗等葬俗表明,以嬴秦“公族”為代表的典型秦文化延續了商文化的部分因素。2010年,甘肅省清水縣李崖遺址發現多座西周時期秦文化墓葬,部分隨葬品顯示出商文化風格,尤以方唇分襠鬲、帶三角紋陶簋為代表。李崖遺址為夯實秦人“東來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史記·封禪書》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即少昊,五方上帝之一。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其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三。”《說文》:“嬴,帝少氏之姓也。”《左傳》講得很清楚,封魯的奄國之地又稱做“少昊之虛”。秦仲被戎狄殺害之後,他的兒子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史伯曾說嬴秦是伯翳之後,但秦襄公擁立周平王後,“自以為主少皞之神”。可是到春秋晚期的陝西鳳翔1號秦公大墓(秦景公)石磬銘文則將祖先追認至高陽。則秦人的古史系統,可能至少有兩系,一是認同商奄之民,主少皞;一是本族追源至高陽。《左傳·文公十八年》同時提及“高陽氏”“顓頊氏”,後才將高陽和顓頊合併。 根據《史記》:秦為顓頊後裔,顓頊孫女女修吞玄鳥卵,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的女兒女華,生子大費,和禹一起治水。舜帝讚賞大費的功勞,就賜姓為嬴。因為大費善於調教鳥獸,人們又叫他柏翳。大費生有兩子,分別叫大廉、若木。若木的子孫有的在夷狄,有的在中原。若木有個裔孫叫費昌,他所處的時期正是夏桀時期。費昌受不了夏桀之暴,便離開了夏朝,投奔了商湯,專門給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伯益長子大廉玄孫中衍,為帝太戊駕車,太戊又把女兒嫁給了他。嬴姓部族因之成為商朝的貴族,世代輔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