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國,也稱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東周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而戰國時期結束於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 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戰國七雄格局。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為諸侯,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當時形勢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在兩千萬以上,前249年戰國七國面積合計為218萬平方公里。 戰國是中國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君主專制社會取代分封制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戰國”一詞,在當時就已經有人使用,但是隻是用來指當時參加連年戰爭的強國,如《尉繚子·兵教下篇》說:“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是沒有發生變化。如在《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戰國儘管是主要描寫七個國家的征戰,而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共有二十多國,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 把戰國作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以後,才開始使用。司馬遷的《史記》和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曆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 《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秦滅六國,焚燒各國書籍,使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基本毀滅。以致,西漢中葉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難以找到依據。 關於戰國起始時間有前476年,前475年,前468年,前453年、前441年、前403年六種說法。 前476年《史記》作周元王元年,實際當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數有異論。《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 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上冊》(2016年版)一書中,戰國時期起始年份則採用公元前475年為標準。 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林春溥《戰國編年》、黃式三《周季編略》及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記載始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續《左傳》之後。 周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農業進一步發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併土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