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計策,既放任弟弟鄭段,讓後者因此變得越來越狂妄、越來越跋扈,最終,鄭段與母親武姜聯合,試圖內應外合殺掉鄭莊公,奪取鄭國的君位。

就這樣,鄭莊公名正言順地用討逆的大義殺死了弟弟鄭段,還驅逐了他的母親武姜,立下不至黃泉、毋相見也的誓言。【ps:然而過了幾年後,鄭莊公實在思念母親,又礙於自己的誓言,於是就挖了一條地道,在地下(黃泉)與母親相見,這即黃泉相見這個典故的由來。】

耍手段殺弟逐母,此事盡顯鄭莊公的梟雄本『色』,但在治理國家方面,鄭莊公卻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鄭國當時非常強大,不怵晉、楚。

這樣一位雄主,若單純用“善、惡”或者“好與不好”在評價,就未免會有失公正。

而儒家的思想,蒙仲認為亦不能單純就定為“『惑』世妄言”。

不可否認,儒家思想認為“禮制至上”,甚至於孔子曾經還包庇了弟子曾參。

這件事的起因,是曾參的父親曾佔。

某日,據說有鄉人的一隻羊跑到曾佔的家院前,被曾佔捉起來宰殺吃了,而其子曾參沒有舉報。

後來葉公葉公好龍的那位葉公,便就這件事對孔子說道:我們那地方有非常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就出來檢舉揭發。

孔子就回答道:我們那裡正直的人與這種正直有區別,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正直就在這裡面。

儒家思想“崇尚禮制”,就到這種地步,也難怪道家會指責儒家“巧偽”,而法家亦看不上儒家。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夏說道: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很符合儒家的風格,儒家一向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必執著於細節。

但孔子時代的儒家,也有值得讚賞的地方,比如對學的態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學的目的是什麼?

對於孔子本人而言,他學習的初衷是為了當官,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

再到孟子、荀子時期,荀子首次提出了學以致用的理念,使儒家的學,總算是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用!

用在哪裡,即用在治國、用在治人。

說到治國、治人,應當首推道家的治國之道,在治國方面,從道家鼻祖老子起,道家就明確地指出了無為無不為的治國策略,以勸誡各國的君主。

無為,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指順應自然,不要做多餘的事。

比如說,在四五月本應該做農事的時節,君主不要因為與他國開戰而耽誤了國民的農事。

關於這一點,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其中的勿奪其時,就是告誡君主順應自然該讓農民種地的時候就讓農民種地,不要做多餘的事。

除此之外,還可以延伸到對待國民的態度,總而言之就是,國民想要去做什麼,就讓他們去做,君主不要“額外”即除了刑書以外去約束他們。

而無不為,也不是指什麼事都做,同樣也是指去做順應自然、順應天道該做的事。

這方面體現在哪裡呢?

打個比方,國內發生天災,務農的國民因此顆粒無收,這個時候就應該順應自然,開倉救濟國民,而不是違背天意,繼續向國民徵收田稅。

延伸下來,還有想辦法提高國民的道德修養這類的。

君主無為(不做多餘的事)、臣子無不為(多做些順應天道、順應自然的事),這即是道家的核心治國思想。

而相比較道家的治國思想,道家的“治人”思想,就顯得格外的“不親和”。

在這方面,道家的主張就是自我約束與自我提高,道家認為,只要世上人人都注重道德,那麼這個世道就不需要多餘的東西比如儒家仁義禮數的束縛,以及法家刑法的約束。

但遺憾的是,世人未必都有這樣的覺悟。

這就是道家思想的侷限,或者說,也是它被稱讚的地方:道家思想只主張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卻並不會像儒家、法家一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

而就,就註定道家思想很難在像當代這種道虧之世有所作為。

“並非我道家思想不好,恐怕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蒙仲正『色』說道。

聽聞此言,莊子帶著驚訝看向蒙仲。

因為蒙仲的這個觀點,與他不謀而合。

仙俠小說推薦閱讀 More+
趙雲

趙雲

巫山哥
關於趙雲:把皇權關在籠子裡,讓我漢民屹立在世界之巔。——摘自趙雲語錄他的名號是終帝,但後人一直叫他趙雲大帝。
仙俠 連載 244萬字
木葉的上下五十年

木葉的上下五十年

傾鴉
“我愚蠢的宿主啊,你渴望忍術嗎?”“不,我渴望妹子,很軟很萌的那種!”“當你成為到忍界的巔峰,最強的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我渴望忍術!”……
仙俠 連載 328萬字
佛頌

佛頌

虎眸
關於佛頌:header
仙俠 連載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