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年沒服滿二十天正役,那就需要繳絹代庸,規定是每丁按每天納絹三尺中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來繳。
反正你別想佔朝廷便宜。
不過也只有庸可以納絹布來代,其它的雜役差役之類的沒有這種先例。
“如何納資代役呢?”
“按折庸的方法來嗎?”杜如晦問,折庸是一天納絹三尺,這樣算一個月的差役,就要納九十尺絹,一匹絹是四十尺,這相當於兩匹多點。
納一次錢,四年不用再輪當差,聽起來還不錯的樣子,但歸根到底還要看得出多少錢。
兩匹絹值多少錢?
絹在隋朝屬於第一貨幣,但絹跟錢一般不直接掛鉤,掛鉤的是糧食。糧食有豐年有歉年,因此糧價起伏不定,絹價也起伏不定。
絹價好的年頭,能換到十石左右的粟米,而若是災荒之年,一匹絹才能換一斗米。
米價賤時一斗才幾文錢,而貴的時候一斗得幾十文。
因此可以說絹價好的時候,大概是一匹三四百文,而價低的時候,也就值一百來文。
現在是年末,秋收過去不算久,還沒到青黃不接的時候,章丘今年的糧食還算豐收,因此糧價不高,這導致絹價也不算高,之前是匹絹大概百多文左右,現在到年底了,差不多能到一百五左右的樣子。
一尺絹折約三文多不到四文的樣子,九十尺絹按現在的價折錢就是三百三十八文。
交三百三十八文錢,保你四年內都不用再輪值當郡兵營的差,聽起來好像不錯啊。
“三百多文錢,只怕大多數百姓寧願服役而不願意交這個錢。”杜如晦道,三百多文錢,對不少普通的百姓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