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齊國今年的春耕開始了,在臨淄附近的公田裡,像過去那種千耦其耘的場景在今年已經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用牛馬牲畜拉犁的方式來翻耕土地。用畜力來耕田取代了人力來耕作田土,這種動力上的進步,無疑使生產力得到了一次飛躍式的發展。
齊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在這個時代並不算低,只是因地多鹽滷,這先天上的不足使齊國的種植業不甚發達。與魯國汶上田地的產出相比,齊國田地的單產量無疑是差了一籌,齊國在糧食的總產出上也遜於魯國。
但無論魯國土地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也不管魯國的農夫們有多麼勤勞,魯國人現在還是在使用青銅或木石所制的農具。這種弱後的生產工具是註定比不上已經開始大規模用上鐵器的齊國人的,更何況齊國人現在還有了鐵犁和耬車這些更先進的農具。
牛耕和耬車本在這個時代就是最先進高效的農具,這種農具在耕地面積小時優勢並不明顯。但在這地廣人稀的春秋時代,齊國人現在的人均耕地面積要比現代多十倍,一人擁有十畝地並不在話下。在勞動力不充足,而耕地面積大的情況下,使用鐵犁耬車可以使齊國的一個農夫耕耘更多的土地,也能種出更多的糧食來。
現在的齊國糧食總產量不高,除了沒有良種肥料和耕作技術,有很大原因是沒有足夠的農田。沒錯,沒有足夠的農田才是齊國糧食總產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只是沒有農田不是因為齊國沒有土地,而是齊國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墾荒地、改造沼澤。
在春秋時代,要想將一塊荒蕪的土地開墾成農田並不是件容易事。在詩經裡就有周人開墾田地的描寫,那其中有個詞叫千耦其耘,千耦其耘不是上千人一起開墾,只是說有大量的人在一起開墾荒地。
在開荒墾田的過程中,首先要選擇水源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燒荒,也就是將地裡的荒草權木、樹木樹林給砍伐焚燒。將土地裡的樹根草根全部清理乾淨之後,就要用青銅所制的耒耜來翻耕一遍土地,在負出了大量體力勞動之後,才能得到了一塊可以耕作糧食的農田。
要想完成這樣一個開荒的過程,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沒有多人合作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為農具的落後,才需要古人更加團結才能生存,這這也是井田制的形成原因。而在鐵製農具的價柃可以讓一個普通家庭負擔的起之後,人們擁有了獨自開荒的能力,這使得私田大量出現,小農經濟開始生根發芽。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中,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一直頑強的存在了兩千多年。小農經濟的這種自給自足的特點使得中國古代的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養活了大量人口,創造了輝煌文明;而其缺點就是太過穩定,乃至禁錮了新經濟形態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里,失去了獨立進化到工業時代的可能。
單以農業生產而論,西方在18世紀的單產仍遠遜於同期東方的精耕細作下的單產水平。但如果要以生產效率而論,一個從事農業的西方家庭所能養活的人口,卻遠勝同期東方進行精耕細作的家庭。出現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西方開始大量使用牛馬耕作,而此時的東方反而退化到人力時代了。
也許在很多人眼中,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可能是“一夫而挾五口,一頭耕牛百畝田”這樣的生產模式。但這種耕作方式在土地充足時還能得到普及,在人多地少的封建時代後期反而不能施行了。
即使是用耕牛來進行生產,至少要有足夠的糧草土地餵養耕牛,也要有足夠的農田來供牛施展,否則便不划算了。而在明清時期,人口開始大規模增漲,用人力拉犁耕田的成本開始低於耕牛,於是人力便代替了牛馬,成為了生產上的動力源。
現在是春秋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還不超過千萬人,農業生產上欠缺的不是土地而是勞動力。因為勞動力不足,連現有的土地都不能完全耕作的過來,甚至還有足夠的土地可以進行休耕輪作。
齊國現在擁有充足的耕地,只要在今春將這些田地全部耕種上,就能夠在秋天獲得一次豐收,徹底解決齊國的糧食問題。雖說齊國現在在財稅上對工商市稅和鹽稅的依賴很大,但賦稅的大頭仍然是糧食。
在工商業發達的齊國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其它各個邦國,所以一個國家的糧食產量可次代表的了一個國家的國力。也只有擁有了足夠的盛餘農產品,才能養活的了更多的人口,供養的起更多的工匠商賈,製造出足夠的財富,成為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石。
在歷史上的田制模式無不是要適應當時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