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十二章經》最快更新 [aishu55.cc]
請大家開啟講議第十一面,第十九章、假真並觀。
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說明大乘佛法的修學,身口意應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本章對中道實相的修學,再做明確的說明。修中道實相觀要有空觀與假觀的觀照,從空觀中遠離有相的執著,從假觀中遠離偏空的執取,所以稱為假真並觀,假觀與空觀(真觀)要同時觀照。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陀對中道實相觀,提出了兩個觀察的方法:
(一)假觀:
假觀是個體生命的觀察,也就是觀察由業力所變現的身心世界,善業強者,所變現的身心世界特別莊嚴美妙;罪業強者,所變現的個體生命則醜陋苦惱。無論安樂或苦惱的身心,在假觀上應如何觀察呢?
觀天地,念非常。天地是我們所依止的依報環境,天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有些人所依止的環境,氣候溫和,有些則氣候強烈;總之天氣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所以它是無常。大地有丘陵山谷的變化,有高有低。天地的依報環境是由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所釋放出來的,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剎那生、剎那滅,所以變現的果報也是剎那無常,不能久住。
觀世界,念非常。前面是觀察依報,藕益大師說,這裡觀世界的世界是指正報的五蘊身心世界。世是指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猶如流水般的變化;界是指空間,空間有東、西、南、北的不同變化,所以五蘊身心世界也是剎那的變化。假觀是觀察因緣所生的個體生命,它隨順業力而變化無常,無常即苦,所以身心世界是一種苦惱的果報,我們不應該依止這身心,因為身心會變化,而我們又無法預測身心的變化。所以我們對流轉的個體生命,不要存有今生積極修習佈施、持戒等善業,來生成就天人或大國王的果報,因為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這果報是非常脆弱的,不能作為皈依處。若身心果報不能作為皈依處,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以下即說明在流轉中可依靠的家。
(二)真觀:
觀靈覺,即菩提。靈覺即是天台宗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是遠離遍計執所現出的清淨光明本性。凡夫這念心有自我意識的執著,及對法的執著,透過我空觀、法空觀的修學,消滅這兩種障礙後,所現出的明瞭心性即是菩提的本性。所謂菩提的功德是由靈覺的清淨心所顯現,這是我們的皈依處,也是我們的家。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若能經常觀察個體生命有無常之苦,不執取貪著,一方面又安住在自己的清淨心,能如是觀察,則很快能成就轉凡成聖。
依大乘佛法觀靈覺,即菩提,這是從假入空。天台的《教觀綱宗》,說明大乘菩薩的修空觀,與小乘菩薩修空觀有所不同。小乘菩薩修空觀是灰身泯智,他用空觀消滅一切有為諸法,包括色法及心法,所以小乘的空觀是一種理性或稱為法性,本身不能有明瞭性的功能,他認為明瞭心會干擾空觀的證入,所以小乘的空觀,心不能有明瞭性。
大乘的學者認為,空觀所對治的是遍計執,並不需要消滅心的明瞭性功能,因為明瞭的心性在顛倒時,起惑造業,流轉生死;但若要發菩提心,成就佛道,仍需要這念明瞭的心性,修六波羅蜜善業,成就萬德莊嚴。所以若消滅這明瞭的心,只能成就偏空涅槃。大乘的空觀是有明瞭性,所以大乘佛法講空,它不太習慣說是空,而是講清淨心,或稱為現前一念心性,這就是大乘的空觀。
觀靈覺,即菩提,諸位若受菩薩戒,菩薩戒的戒體與觀靈覺,即菩提有密切關係。菩薩戒的戒體有上品及下品的戒體,下品的戒體是觀察諸佛菩薩的功德,及流轉生死的過失,而生起菩提心,這心外求法的菩提心是下品菩提心。上品菩提心則是觀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觀照這念心識,起初所觀察到的心,是無始劫以來,由善惡業力因緣所熏習的心,或稱為個體生命的心,它有善的功能及惡的功能。當我們由空觀照破這些善惡功能,發現心的最初本來面目,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它是如的境界。
三世諸佛在觀察他的心時,從個體生命來說,他是佛法界,十法界中他是功德最為莊嚴的心,攝持無量無邊的三昧、陀羅尼及無量無邊的善業,但這些也是因緣所生法,是佛不斷的熏習波羅蜜所成就,當他修空觀也照破這佛法界的個體生命,也就是說,當佛把心帶回家,我們也把心帶回家,發現我們的這念心與諸佛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