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意。
第六章忍惡無瞋
前面是針對業力的斷惡修善,如果出現安樂的果報,我們應該少欲知足;這裡的經文是講痛苦的果報,如果有惡因緣的果報出現,佛陀告訴我們要安忍不動。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大智慧的佛陀開示說,惡人聞善,世間上有很多邪見的眾生,他們對生命沒有正確的觀察,只隨順情緒做事。這些邪見的惡人見佛弟子修學善法,不斷的改過修善,自我調伏,他內心產生嫉妒,故來撓亂。他以身業粗暴的行動,或以口業的諷刺,破壞修行人的內在善心。
這惡因緣的出現,佛弟子本身並沒有過失,自己不斷的拜佛、誦經、持戒,這都是善法,本應值得讚歎。但遇到了顛倒的眾生,卻來破壞這善行,身為沒有過失的修行者,遇到這種非理的破壞,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應該善自調伏自己的虛妄分別心,消滅內在的瞋心及口業的責罵。也就是說,不必與他爭辯講道理,保持默然。如此對方所加諸的惡行,就不會對自己產生傷害,反而是反彈到對方身上。
這段經文勸勉我們面對邪惡果報時要安忍不動,安忍即是忍辱波羅蜜。諸位若讀菩薩戒,會發覺佛陀對菩薩修安忍是特別強調的,佛陀在菩薩戒開示說,莫說平常對人事因緣的傷害,自己不能起瞋心,即使有些顛倒眾生殺害我們的父母及國族的人,我們都不能加暴報復,而要安忍不動。雖然受惡因緣刺激時,內心會有煩惱情緒,但修安忍不是強制壓抑,強制的壓抑不能持久,而且有害身體。佛法的安忍是有真理的疏導,內心有法寶來作觀想對治,以疏導內心不平衡的情緒。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開示說,若遇非理的擾亂,內心應起兩種觀照:
(一)隨緣消舊業想:
我們一定要深信,善業召感安樂果報,罪業召感痛苦果報,所以若有痛苦果報在自己生命中出現,這表示自己在過去生中,一定有這種罪業存在,自己對這個真理應深信不疑。所以現在遇到惡逆因緣,是自作自受,面對這果報,我們應該當作隨緣消舊業,消掉這罪業就好,不要再創造新的罪業,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秧。
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非理的果報,有兩種選擇:第一是讓事情變得更好,第二個是讓事情變得更糟糕。若能以因果的道理來調伏心中不平的情緒,則在傷害最小的情況之下,暴風雨很快就會過去了。若放縱情緒,則只是讓事情的傷害變得更加嚴重。如這罪業所得到的果報只是某一部分的力量,現在起煩惱,又加諸另一罪業,火上加油,這個果報就會增長廣大,且於事無補。所以我們面對惡逆因緣,一定要保持正念,觀察真理。
(二)作善知識想:
前面方法是消極性的,這裡的方法是有積極的一面,就是把惡因緣當做修道的善知識。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是隻成就一、兩個功德,而是要成就眾多的功德,成就萬德莊嚴,如此果報才殊勝圓滿。而功德的栽培與環境有關,有些功德是在順適的環境成就,譬如剛開始栽培禪定與智慧,這要在寂靜的環境,沒有任何干擾之下修習。《小止觀》說,剛開始修習止觀要與同見同行共修,不能與放逸眾生住在一起,因為他會干擾你的修行。
所以有的功德要在順適環境中栽培成就,而有的功德必須在惡劣環境中才能栽培,尤其是對眾生的寬恕與包容。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冤家當作善知識想,因為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栽培寬恕與包容,這在菩薩道上是特別重要的功德。若對眾生沒有寬恕與包容,不可能成就大悲心,因為眾生是有過失的,若要關懷他,你先要寬恕包容他,吸收他的負面力量,才能幫助他。所以我們不但要消極的調伏自己,也要學習把惡因緣轉化成自己成長的機會,轉逆緣的勢力,變成菩提道的力量。
佛陀在這一章中告訴我們,在惡因緣中,內心要安住在真理上作觀察,如此才能忍惡無瞋。
第七章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身為大智慧的佛陀,他內心安住在兩種功德上:
(一)守道:這道是般若智慧,佛陀內心能正確不顛倒的觀察生命的因緣。
(二)行大仁慈:佛陀大慈大悲,幫助一切有情眾生。
以上兩種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