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越的、艱險萬分的駝峰航線,最後竟成了國民政府、乃至全中國的惟一一條“救命”通道。
1942年7月,整個印中聯隊才向中國輸送了73噸貨物,而到1945年7月,這個數字變成了71042噸。從73到71042,這是一個鉅變。鉅變的代價是高昂的,它所付出的代價就是——不計代價!
華人傑老人告訴我,盟軍對德國轟炸,戰損率超過5%,就是嚴重的問題,那你下來後,參謀部要做檢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損失?而駝峰航線,是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明知道有危險、明知道上去可能就回不來,但還是要飛、還是要去闖。不飛不行啊,前線計程車兵、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都在打仗,誰都離不開槍彈、汽油。
從資料中能看到,和中國航空公司補充飛機的形式差不多,印中聯隊也是摔一架補充一架,使他們的飛機總是能保持一個基數。1942年3月,印中聯隊有25架運輸機,到了10月,飛機增長為75架,1943年底,印中聯隊的飛機保有量達到220架,到了1945年,印中聯隊運輸機接近600架,人員已超過30000人。
但,這600餘架飛機也是摔一架補一架過來的,翻開聯隊在駝峰航線上的墜機記錄,僅是有據可查的,就超過514架。
也就是說從1942年至1945年,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為了將82萬多噸的軍需物資運進中國,印中聯隊共損失了超過90%的飛機。
靠《租借法案》劃撥飛機的中國航空公司飛機數量一直遠遠少於印中聯隊,但在單位運輸量上,他們卻讓印中聯隊不得不嘖嘖讚歎,刮目相看。雖然在總輸送量上有很大差別,但他們的運輸效率顯然遠遠超過印中聯隊。
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在駝峰航線上,中國航空公司同樣是付出慘重代價的。
從1942年邦德、黃寶賢探索“新航線”到最後正式飛越“駝峰”,到1945年日本人最後投降,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為了能把40000多噸的軍需物資像燕子銜泥一樣一點點運回國內,在前前後後總共只劃撥了一百多架飛機的中航,損失率竟然也超過了50%。有一段時期,後繼機尚未補充到場之時,公司機隊幾乎是全軍覆沒。
幾乎全部都摔在了駝峰航線上。
關於究竟有多少架飛機在駝峰航線上墜毀,在六年採訪中,筆者始終也沒有找到一個確切數字。
翻遍國內外相關記載,也都是你抄我、我轉你的,但就是這麼轉來傳去的,也不一致,有的記載是摔了429架,有的是514架,還有的說是602架。
統計失事飛機,無論是429架也好、514架也罷,還是那602架,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以上幾個數字都均出自於兩個單位:印中聯隊和中國航空公司,而沒把別的部門途經、路過駝峰而失事的飛機匯總。別忘了,當中國航空公司、印中聯隊在日夜不停地穿梭在“駝峰”上空時,還有第十四航空隊、第二十航空隊,中國空軍他們進出都要經過“駝峰”,連B…29都不能絕對保證安全,何況那些比運輸機還要小的戰鬥機。
中國惟一的通道,進出中國的必經之路。在一個大到一架飛機,小到一個湯匙,都要經過冰峰雪山之間進入中國的通道上,只統計兩個主力運輸部門失事的飛機,未免有失偏頗。
華人傑:“駝峰航線摔的飛機,肯定超過1000架,應該有1500架左右。”
陳應明:“失事飛機一直沒有個匯總,都是自己計算自己的,有的單位抗戰一結束就撤消了,所以也就沒有一個準確數字,但肯定不是現在常說的500多架。”
還是原汀江辦事處主任顧其行老人手中的一篇權威譯文更有說服力:“戰爭結束後,單是美國空軍救援隊就發現了摔掉1200架飛機連同機組,而另外還有1200架飛機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一事實鮮為人知。”
再看1945年的美國《新聞週刊》,它是這樣描述駝峰航線的:在長達800餘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裡,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
採訪中,很多老人現在都說,只要天氣晴好,完全可以再參照這些“鋁片”做地標,飛完全程。
這話絕對不會誇張,從未在“駝峰”上空飛行過的滕納將軍,第一次飛越“駝峰”,不就是在飛機殘骸的標記中飛完全程的?否則,將軍哪能那麼順利地一路找到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