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譯名之誤 這時,一位叫羅拔·貝達費德的商人,慫恿施懷雅到遠東去發展。貝 達費德曾到過中國,他和眾多初到中國的商人一樣,把賭注押在鴉片上, 但很快發現,鴉片生意並不好做,基本給大洋行壟斷,小商小販,只能吃 他們剩下的殘羹。貝達費德轉而做其他生意,待他回家鄉娶妻,已是令人 企羨的小富翁。 貝達費德以中國通的身份,向施懷雅兄弟介紹遠東掘金的神話。其時 正是遠東熱,而美國南北戰爭不知會打到什麼時候,約翰森姆透過傳媒, 洞悉出遠東貿易確實前景遠大,遂答應了貝達費德的建議。 1864年,貝達費德及施懷雅公司成立。貝達費德任董事長,約翰森姆
… 頁面 52…
任總經理。次年,兩人來遠東作商貿考察。他們先達香港,貝達費德認為 香港的天地大小,除了轉口貿易,本地市場太小。他們沿海北上,在廈門、 福州、寧波短暫停留,認為不甚理想。最後到達上海,立即為上海蓬勃的 發展勢頭所吸引,決定在上海紮營。 1867年,貝達費德及施懷雅公司在上海開業,中文譯名為太古洋行。 關於這個譯名,歷來有兩種說法。貝達費德請一位英國的通譯翻成中文名, 通譯認為,公司設在中國,中國是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古國,便叫大古。 另一種說法,約翰森姆在上海城隍廟遊覽,見中國人的紅包和燈籠上有大 吉二字。回公司後,照葫蘆畫瓢歪歪扭扭寫下大古二字,殊不知記錯了, 就將錯就錯,作為洋行之名。 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就是施懷雅家族的後代都說不清楚。對他們來 說,考證行名已無任何意義,太古早已是香港響噹噹的公司名,大古就是 施懷雅家族身份與財富的象徵。 貝達費德與太古僅有一年的緣份。他雖然吃過走私鴉片的虧,但欲借 鴉片暴富的夢始終索繞心中。他認為現在財力雄厚,有上海的商館為據點, 正好跟賺得忘乎所以的大鴉片商競一日之長。 約翰森姆卻不苟同,他已靠棉花掘到第一桶金,不願去冒這個風險。 約翰森姆並不認為走私鴉片是罪惡,他只是認為若要在一個地方落腳,必 須做正途生意,中國人仇視鴉片販子,做這種偏門生意不會長久。 兩人意見悸逆,常常鬧得臉紅脖子粗。貝達費德見公司的正途生意分 外蕭條,提出退股,與施懷雅兄弟分道揚鐮。貝達費德說,沒有他,太古 洋行將難以維繫。 貝達費德退股,大古洋行的確陷入困境。施懷雅兄弟到在滬的英商中 招股,維持住洋行的生存。在以後的歲月,太古洋行還組建成股份有限公 司,不斷增資擴股。最大的股東,仍是施懷雅家族。 兄弟倆慘淡經營,洋行漸有起色。老大約翰森姆不待洋行實力雄厚就 積極向滬外擴張。他向股東這樣解釋道:“必須吸取棉花貿易的教訓,不能 把公司困在一個業種,困在一個地方。” 涉足香港 1869年,太古洋行在日本橫濱和香港設立分行。其業務仍是商品貿易, 把英國的工業品運至遠東,又把遠東的初級產品輸往國內。 香港分行的經理由施懷雅家族外的人擔任。施懷雅兄弟。一個坐鎮上 海總行,一個常年在海外巡視。 香港太古很快成為各分行中的明星。這首先得助於香港得天獨厚的地 理位置以及港府奉行的自由港政策;其次,是約翰森姆物色了一位出色的 買辦,鼎助分行業務。 這位買辦就是莫仕揚。當時他往返於省 (廣州)港做洋貨生意,與各 國商人交際甚廣,精通英語。約翰森姆聘他為太古買辦,莫氏家族也由此 而成為省港有名的買辦世家,先後有10多人任太古洋行的買辦。 莫什揚根據他對港埠英商的恫察,建議總行大班約翰森姆投靠港府。 這個建議為約翰森姆所採納,確定為在港發展之根本。以後,凡是港督重 視的公益慈善事業,太古必有表示。港府的方針政策只要未嚴重損及太古
… 頁面 53…
的利益,太古總是投贊成 莫仕揚、約翰森姆都是極有眼力的人。他們深知,太古不可能像渣甸 那樣,以其雄厚的實力使得歷任港督不敢怠慢。太古只有謹小慎微,才能 博得港府的好感。這種感情投資,在數十年後才得到巨大的回報,使太古 成為香港的超級商業帝國。 1872年,約翰森姆力主投資航運業。不少股東表示疑慮,航運業日趨 飽和,競爭激烈。約翰森姆例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