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 這種互對互等的方針,直到90年代的今天,仍未完全實施,但仍為國泰 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國泰不遺餘力購買最先進的飛機。50年代中期起,英產的子爵708客機, 是國泰的主要機型。進入60年代,國泰成了美國波音公司的大客戶(關於波 音公司的詳情,請參閱廣州出版社出版、熊光炯著《波音帝國風雲錄》)。 由於飛機先進,服務優良,國泰聲音日隆,盈利逐年上升。 另外,大古還擁有香港飛機工程、航空服務、航空食品等業務;持有香 港貨運站30%股權。太古基本壟斷了香港的航空業。 大古與怡和、和黃、會德豐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太古的經營方針與另 三大洋行不同,怡和等洋行總是錯估中國的政治形勢,進進出出,投資分散, 從70年代末起陷入深重危機。大古任憑風吹草動,一心在香港發展,從70 年代初起漸入佳境,令人矚目。 70年代中後期,世界航運衰退甫呈端倪,善於把握時機的施懷雅家族, 毅然把大古船塢關閉,並淘汰舊船,在船塢舊址興建大古城。太古城集商業、 娛樂、餐飲、體育、園林為一體,規模浩大,設施齊全,大受投資者青睞, 單位很快搶購一空,出租物業全額滿員,太古盈利甚巨。 1982年,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問題與中方談判,地產蕭條,地價狂 瀉。當時許多華資地產商都不看好香港前景,投資舉棋不定。而施懷雅家族 卻對香港前景持樂觀態度,廉價購入九龍筆架山地盤。地產轉旺後,太古憑 地盤優勢,又大獲全勝。地產與航空,成為大古洋行的兩隻聚寶盆。 80年代,和黃、港燈、九龍倉、會德豐等洋行先後被華資收購,這些洋 行,或自身,或其母公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經營不善,氣勢式微。而 太古卻處上升時期,是一系列收購戰中,唯一未受損的大洋行,並且也沒有 一家華資把太古作為兼併的獵物。 不作收購,井非不敢與其爭鋒。80年代中期;太古的盈利有一半來自航 空業,其中又以國泰的盈利最高。見獵心喜者大有人在,曹光彪最先向國泰 發起攻勢。
… 頁面 26…
港龍升空 曹光彪1920年生於上海,父親是開服裝店的小業主。曹氏7歲上教會學 校讀書,放學後及假日到父親的店鋪幫忙。曹氏中學畢業後,已是一個能工 巧匠,他17歲便獨立開業,辦了一家呢絨店。到194g年前夕,公司已有300 多員工,店鋪遍及上海、南京、重慶、臺北,還在上海設有呢絨廠,是全中 國最大的呢絨公司。 曹光彪在內地的事業到此嘎然中斷,他卷資攜家南遷香港,繼續他的老 行當。50年代初,他只把大兒子留在身邊,家庭其他成員又返回上海JD時 民族資本家仍擁有自己的產業,可在新政權的監管下繼續經營。 曹光彪共有10個子女,老二至老四中學畢業後先後來港,他們都受到良 好教育。而另5個於女,文革中或下放到邊疆,或進工廠做學徒,飽受生活 磨難。到70年代末,內地這些子女才回到父親身邊,曹氏全部送他們出國深 造。 對資產的喪失和子女受的苦難,曹光彪毫無怨言。 1994年,曹氏在接受記者採訪中說: “國民黨到了後期,經濟崩潰,敲詐勒索,什麼都有。共產黨很清廉, 當時主要是知識分子,甚至做老闆的,都相信共產黨能救中國。共產黨代表 中國的希望。 “我們年輕時,確實受到了當時毛澤東所說的三座大山的壓迫——帝國 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中國亂得太久了,找不到出路。抗日戰爭後, 共產黨號召力最高,威信也最大。 “1949年時說的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五星紅旗上的一顆小星便代表民 族資本家。工業家相信實業救國,當時的著名工業家都是共產黨團結的物件, 對他們的評價也很高。” 曹氏對內地過去的極左做法也進行了善意的批評。 曹氏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並且在同業中相當出色。 曹氏在1954年設立太平毛紡織公司;1958年,首次將毛絨製品打入老 牌毛絨生產工國英國;1970年,到葡萄牙開設分廠;1978年,在珠海辦香洲 毛紡廠,是香港紡織界最早與內地合作的廠商之一;80年代後,以驚人的步 伐在中國內地、印度、模里西斯等勞務成本低廉地區辦廠。80年代中期,曹 氏的永新企業市值約10億港元,是香港紡織業的大型企業之一,曹氏也贏得 毛絨大王的稱號。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