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寒溼痺、關節冷痛,也就是現在常見的老寒腿,經常用毒蛇泡酒。就算是喝了蛇酒,也不至於嚇出毛病來。杯弓蛇影只能說當事人心性陰暗,怨不得外因。這就是體質、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不解決主體、主觀問題,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復生。
疑 惑(2)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氣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覺,加上心胸狹窄,氣機容易堵塞不通,就會產生疑的心態。“疑”的反義詞是“信”,治療疑除了言語疏導以外,還要宣通手足厥陰氣血,膻中和期門穴是釋疑必點的穴位。期門是皇宮衛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種不確定的心態,面對多種選擇而不知所措、猶豫不定。長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態,就成了一種性格,這種性格也是基於相應的體質。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膽氣虛弱的人,比如膽萎縮、膽結石的人,往往臨事不決,優柔寡斷。軍事家劉伯承說過:“五心不定,輸個乾乾淨淨。”古人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來警示自己。《白虎通》載:“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在鴻門宴上,範曾數次舉玉玦,示意項羽下決心處死劉邦,可惜楚霸王心懷婦人之仁,猶豫不決,以致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左傳》、《國語·晉語》記載,魯昭公元年(前541),晉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醫於秦國。秦景公嬴後(前576—前537在位)派遣醫和往診,醫和診病後說:“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平公問道:“女不可近乎?”醫和答道:“節之。”並對平公進一步解釋說:“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
晉平公的臣子趙孟問:“何謂蠱?”醫和解釋說:“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蠱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戀於多個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總是激情盪漾而喪真失精。
在當今社會,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錦衣玉食,左擁右抱。性情的泛濫似乎成了時尚,一夜情、換妻、3P、婚外戀、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詞彙。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說人到了四十歲才能安心定志,從一而終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賈寶玉算是個不惑之人了。
憂 愁(1)
“憂”的繁體字寫做“憂”,是會意字。上“頁”(xiR,即人頭)下“心”,加“夂”(suU,行走)表示心動,含義是有了憂的心理活動,必然在臉上反映出來,翻譯成worry,be worried。
焦慮是期待將來要發生的事,而憂是擔心、恐懼將來要發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
外憂源於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中國古代社會動盪不安,內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歷史,持續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即使貴為皇帝,也不免整天擔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擔心言行出錯,被抄家砍頭。普通老百姓更是戰戰兢兢、人人自危。這就造成了國人一種普遍的、長期存在的憂患意識,以至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成為習慣,直接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因憂生病,導致脾胃、消化功能減弱,肝膽氣機鬱滯,久而成患。
這是古代以儒家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紳官僚的通病。他們老是掛著一臉憂國憂民的相,操著一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擺出一副自我犧牲,“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架勢,似乎天不生仲尼,萬古就是長夜了。其實呢,地球離了誰都轉,甚至轉得更好。有些人就是在操不該操的心,想管不該管的事,插不上手的時候只好去憂。統治者也號召人們多關心國家大事,少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其實是轉移視線,緩解矛盾。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道家崇尚自然,強調人的意志應當遵從自然規律。與其違逆自然,不如清淨無為,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又何必去憂?列子在《天瑞》篇中講述了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譏諷那些無事生非,憂心忡忡的人: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