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 (第2/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交的友誼,怕刺傷他痛苦的情懷。他常常登上“半山亭”,望著蒼勁的古松,緬懷昔日“謝公墩”的主人,士族出身而位居東晉宰相的謝安,除晚年遭受排擠,出居廣陵,憂鬱而亡的悲哀命運引起他“相惜相憐”的憂傷外,似乎再也無話可談。他經常走進定林寺,與年老朋友時空法師談佛論禪,“功名榮祿盡煙雨,六朝興衰一夢中”的虛無,雖可寬釋胸中的惆悵,卻不是心靈上渴求的。他有時也走向田間黎庶,江山依舊,世情依舊,織女依然吟著哀歌,富豪依然飛揚跋扈,豐收的鑼鼓,唱的是風調雨順,歉收的愁怨,罵的是將相王侯。他幾十年來追求的一切,都似乎消失於無聲無味、可有可無的境域中,為世人所冷漠、所輕視、所不知。這“不為人知”的悲哀更增添了他靈魂深處的迷惘和痛苦。他似乎為了逃避現實中一切世情的刺激,便終日幽居於茅屋之中,抱痾負憂的審定著他一生中最後一部勞心鉅著——《字說》,以排遣自己靈魂之中的怨悱之音。
秉性難移,心志難改啊,他心曲難訴的靈魂,在這部浩瀚二十四卷的文字學著作中又閃現了他執拗,叛逆、不合時宜、失於嚴謹的靈光。他要從文字的形成和發展中,探索遠古的人性之謎、國家之謎、權力之謎,他帶有“變法”的濃重色彩,從“道衰以隱,官失學廢,循而發之,實為聖時”的變革需要出發,《字說》成了《三經新義》的姊妹篇。王安石“以天下為己任”,要把《字說》作為青持學子的教材,從孩童抓起,用他的“理想”影響未來。他以大無畏氣概,向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挑戰,衝破儒家經學的傳統樊籠,從佛老百家、野史傳聞、民諺俚語,話史小說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尋找材料,博取所見,詮釋語言文字的起源和規律,取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為後人提供一種敢於疑古開拓的精神。他似乎要在此領域裡追取他在朝政上喪失的一切。
也許因為“變法”的旗幟還沒有最後降落,皇帝趙頊又一次把他高高捧起。他的《字說》在“元豐改制”的高潮中上呈朝廷,皇帝趙頊在思謀“用兵西夏”建立“武功”的同時,立即抓住《字說》,與《三經新義》並舉,思謀創造“文治”的輝煌,便加封他為“荊國公”。宰執大臣們迎合著皇帝趙頊的心意,同聲唱和,極力吹捧,把他的《三經新義》和《字說》抬高到與“六經”並驅的高度,把他譽之為“今之周公”、“今之魯公”。於是,皇上詔出,《字說》與《三經新義》獨據學館,“主司純用以取士”,成了天下學子“魚跳龍門”的敲門磚。青衿學子滔滔背誦《字說》的熱浪於元豐四年隨著“用兵西夏”的兵馬出征達到了高潮,也給王安石的蒼涼心靈以慰藉。
這絲“慰藉”也終於失落。十一月九日傍晚,王安石的侄婿葉濤牽著毛驢從江寧城購日用雜物歸來,不及卸貨進屋,便神情緊張地跑上半山亭,向身著皂袍,拄杖踱步的王安石稟報了“永樂兵敗”、“皇上重病臥床”的訊息,王安石立即意奪形駭,手杖落地,呆然失神於半山亭,舉目北望,神情愴楚,吁嘆不止。
南浦隨花去,
回舟路已迷。
暗香無處覓,
日落畫橋西。
王安石心頭絞動著萬般愁結,在葉濤的攙扶下回到書房。他心緒無依,夜不能寐,預感到一場災難的逼近:“永樂兵敗”後的朝政走向,可能是紛爭的再起,可能是人心混亂的猖獗,可能是“新法”的明令罷廢,可能是“變法”旗幟的最終降落。“變法”將成為歷史,人們將為“永樂兵敗”尋找註腳,“變法”將蒙受不白之冤,將被執權者抹去銳意進取的光輝,將被執權者視為一切罪惡的淵藪,也將被執權者借來掩飾一切無能不智者的昏庸、一切貪黷不法者的惡行、一切弄權謀私者的禍心、一切利慾薰心者的腐敗。而這一切“是非顛倒”出現的遲、早、強、弱,都決定於“重病臥床”的皇上的命運了。他感到心酸、心痛、心哀,一生的心血白費了,一生的歲月蹉跎了,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啊!失落的是一代理想,沉淪的是一代追求,毀滅的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留在人間的,也許只有永世連綿的惆悵和“欲東而西”不解的謎。王安石在夜闌人靜的風嘯雁唳中,提筆濡墨,在桌案前的八頁屏風上,飛筆寫上了他去年秋天吟出的一首《千秋歲引·別館寒砧》: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
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耽擱,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
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