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聰明的皇后,已在唐代詩人的詩中選出佳作。她要把太皇太后的心思引向邊塞。於是,她跪倒稟奏:
“稟奏老祖宗,孫媳不清音律,不諳歌唱,當年在穎王府時,官家曾教孫媳習唱唐人王昌齡的《從軍行》。請太皇太后、皇太皇指教。”
太皇太后點頭,讚賞地說:
“王昌齡的《從軍行》也是神品之作啊!”說罷,撫弦彈起《相和歌平調曲》。
皇后歌唱: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渡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
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
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
馬踏深山不見蹤。
邊塞之歌,戰爭之歌,時代最強音編織之歌,震撼著大宋皇族祖孫三代的心。
唐代的戰爭,有的是為抗擊外族入侵而戰,和現時朝廷抗擊西夏兵馬的擾邊相似;有的是為開拓疆土而戰,和現時皇帝趙頊“變法”的思路吻合。王昌齡這首《從軍行》,以風格的清麗,氣魄的雄渾,形象的生動,描寫了邊塞的景色和豪情,立即引起了皇太后和皇帝趙頊的共鳴。皇后此時的歌唱,以其特有的身份、情感和思緒,表現了大宋皇室關注西北邊境和北部”邊境的深深憂慮。
太皇太后撫琴嘆息:
“悠悠歲月的邊塞沙場,在王昌齡的筆下永生了。唐太宗手下的大將李靖,夜渡挑河,討平了吐谷渾,保住了西北邊境的安寧。我們大宋能行嗎?我們的李靖是誰?在哪兒啊?唐高宗置建碎葉城,開拓了廣闊的疆土,使大唐稱雄於世。我們呢?大順城失陷了,環慶路戰敗了,燕雲諸州至今還失落在大遼人的手裡啊!唐代的邊防,像屏障一樣重重疊疊,戍邊的將士,與烽火臺同生同息。我們的邊防如何?我們的戍邊將士如何?
“官家,聽說你把司馬光趕到永興軍去了,這不鬧著玩嗎?他是一個書呆子,一個直筒子,一個治學上的聖手,一個治軍上的呆蟲,能為大宋夜渡挑河、夜取樓蘭嗎?與其讓他去戰場上送死,莫如叫他去洛陽修書。一個不知愛書、讀書、用書的王朝是不會有出息的。
“我的話說多了,聽不聽由你。我累了,要歇息了。但願官家的這次‘御苑射弓’,能為我們大宋培養出幾個李靖。但願官家的勵精圖治、身體力行能重振我們大宋的雄風。”
說著,太皇太后在宮女的攙扶下,走出了內室。
皇太后跪地向太皇太后送行。她的目光注視著兒子的反應,因為她的心裡也牽掛著可馬光和蘇軾的命運啊!
篇二十三
王安石府邸
對手、朋友、皇上似乎都在成全著王安石,使他成了駕馭大宋風雲的人·一個煙花女子走入了他的臥室·一個漕運罪犯啟迪了他的深思·
王安石擔任了朝廷宰相,登上了施展他抱負的權力頂峰,大宋的命運責無旁貸地落在他的肩頭。他來自州縣,還沒有改變那種“每事親躬”的習慣;他出身於縣邑微吏的地主之家,還沒有學會前任宰相陳昇之那種“與世無爭”的“灑脫”;他懷著“變法易俗”的理想,不可能因襲前任宰相富弼那種“老於官場”的“穩健”;他天生就是一個輕衣輕食的人,修養不出前任宰相曾公亮那種“把酒論政”的“雅氣”。他幾乎整天待在大內“東府”裡,不知偷閒地處理著“朝政萬機”。各地推行新法的奏表、文書,他逐一過目;邊境送來的奏札、戰況,他逐一閱覽;州府呈報的災情、政情、冤情、異情,他逐一研讀;皇帝需要了解的重要文書,他親自摘錄、貼黃上呈。他廢寢忘食、晝夜操勞。身體日瘦,聲望日升。他如同歷代變革者一樣,在文書、奏表、奏札、刑律中大展才智,以筆墨嘔心瀝血,並自得於其中歡樂,而多少有一些輕視文字、文書之外的實情。
對手、朋友、皇帝似乎都在有意地成全他:歐陽修、張方平、範鎮、韓琦等人離開了京都,他不再擔心這些老臣出難題;司馬光外任、蘇軾沉默,不再有噪耳的反對聲干擾他;呂惠卿、曾布等人全力依循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樞密使王珪也加入了讚歌的合唱而成為“西府”的甩手掌櫃,把軍務上的大權也拱讓於他;另一位並肩宰相韓絳去了京兆府,自然不必再與這位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商議共決;年輕的皇帝給了他充分的信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