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頁)
辣椒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起照了相,安娜是短髮西裝,站在投筆從戎的丈夫身旁,其神情就像一位知書明理、溫柔多情的閨婦把丈夫送上烽火連天的戰場,於皎潔可愛中又隱含著深深的憂戚。“四·一二”政變後廣州形勢危急,安娜帶著孩子經上海逃到武漢。後來,武漢汪精衛政府也叛變了革命,郭沫若赴南昌參加“八·一”起義,安娜又帶著孩子返回上海。總之,在中國社會的大動盪中,他們相聚的時間少,分離的時候多。安娜雖然是日本人,並不參與中國的內部事務,但也隨著丈夫的動盪的生活而漂泊不定。
天氣陰晦得很,隊伍是在接到村外山頭上有敵人的尖兵出現後,倉促集合整隊出發的,雖然浩浩蕩蕩,卻顯得參差不齊。人人都意識到了嚴重的危險就近在咫尺之間——如果背面山頭上果真有敵人的話。儘管如此,在田躊上行軍,從山上吹下來的涼風拂在面上讓人感覺著舒適,路旁的雜草閒花,又平添了幾分野趣。在郭沫若旁邊走著的一位女同志,低聲地唱起了《國際歌》。
她——就是安琳女士,剪著一個男子式的分頭,穿的也是藍布軍服,藍布馬褲。如果不是那一張秀麗的面孔和高高隆起的胸部,這一身裝束幾乎讓人不大相信她是女子。
郭抹若聽著安琳唱歌,便側過臉去注視著她:一個是美麗的、勇敢的,新時代的女性;一個是克拉凡左式的騎士。他心裡泛起了一股莫名的情愫,並暗暗地自語道:
“安琳喲,我是永遠不能忘記你的!”
安琳是安徽省蕪湖人。郭沫若在廣東大學任文學院長時,安琳在預科讀書。一個是師長,一個是學生;一個是著名的詩人,一個是風華正茂的女青年。在校園裡,在各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