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部分:愛的追問 愛情是什麼
序言:教育的真諦
錢理群(北京大學著名教授)
也許真是因為老了,心也變得柔軟起來,我只是讀了本書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幾次眼淚。明知道這本書不是給我看的,而是讓孩子們讀的,我卻依然讀得如此投入——這是一本真正的啟蒙書,而且不只是啟孩子之蒙。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問自己:儘管忝身於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語文教師隊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了“教育的真諦”了嗎?
就拿本書用得頗為頻繁的詞“神聖”二字來說吧,我們早已經把它忘卻了,甚至是諱莫如深了,以致今天究竟有幾個教師是懷著“神聖感”走上講臺的?而我們的社會又有誰真正把教師視為一個“神聖的職業”?記得曾看到一篇文章,說某教授視三尺講臺為“聖壇”,每次上課,都要認真梳洗,特別是九月一日開學前必將沐浴,衣冠楚楚地出現在新學生面前,學生看著就覺得親切、舒坦,神聖感油然而生,老師還沒有開口,教育就已經開始了。當然,真正吸引學生的,不只是外表,更是教師的精神、氣度,因此有些教師衣著隨意,也依然為學生所傾慕。但這些“故事”聽起來似乎已十分遙遠了,“古風”早已不存在了。
“魅力”這個詞也是本書的作者最愛用的:“教育的魅力”、“語言的魅力”等等。但這樣的詞也被“陌生化”了。教師越來越變成一種純粹的謀生手段,商業化行為。學生出錢,老師賣知識,“賺錢”成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唯一的動力,“教育的魅力”所產生的教師生命的內在驅動力早已是“天方夜談”了。
還有“愛”,這是這本書的“主題詞”,更是“不合時宜”。我們早就視為“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將其批得“體無完膚”了。至於本書的論述中心——“對中學生的愛情教育”恐怕題目本身就足以把人嚇跑。
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而這樣的“面對”是讓人十分痛苦的。我甚至感到自己的“心”在流血:我彷彿覺得,和我的生命相連線的“教育”的母體被肢解、掏空了。
是的,被掏空的,正是教育的核心:“人”與“精神”。
不錯,本世紀我們曾有過將“精神”絕對化,鼓吹荒唐的“唯意志論”的時代,導致了全民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極端貧困化。我們也有過在“培養純粹的人”的旗號下,將人工具化的歷史教訓,這都是不應該忘記的。但難道我們真的在潑去汙水的同時,也必須將“孩子”倒掉嗎?
本書的作者說得很對:我們正在進行“教育觀”的較量。當社會物慾橫流,腐敗的毒汁滲向下一代時,我們必須堅守住教育這塊“精神的聖地”;當孩子們的身邊充滿了各種急功近利的誘惑甚至教育的時候“,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學生”用自己的心去熱愛周圍的人們,去幫助周圍的人們,引導他們在走向高尚的路上邁進”。
面對日趨商業化與工具化的教育,面對對人的獨立創造性與想象力的壓抑,我們必須高揚教育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以培養獨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與創造力的“人”作為我們的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我們自然知道自身努力的有限性。我總要想起魯迅說過的那句話:我們所做的,不過“如一箭之射入大海”,實在是可憐得很的。但我們又確實不能坐等“客觀條件的成熟”,我們的生命說不定就會在這等待中荒廢的。我們只能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我這才明白,曾宏燕老師的這本書,讓我如此感動,原因大概就在於此。我們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本不難看出曾老師努力的艱難,但她卻在給她的有限的自由空間裡,做了一首首多麼精美的教育的“詩篇”啊,她把她的學生帶入了怎樣一個美好的世界啊。當你讀著這本書,隨著曾老師和她的學生一起,來到郊外,聽著曾老師親切的召喚:“你們聽一聽,樹林裡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你們能讀出雲兒講述的故事嗎?”你能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和諧嗎?當情人節的玫瑰綻開在教室裡,你與年輕的學子一起聽曾老師講古希臘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蒂與美少年阿多尼斯神的愛情故事,講反抗羅馬統治的青年基督徒瓦倫泰因在給心上人寫了情書後,坦然走向刑場的故事,你能不感到“當學生們在語言的世界裡領略唯有人類才擁有的美好感情,那語言的魅力,那情感的聖潔不是潛移默化地滲入了他們的心田”?你一定會像曾老師那樣想到,“我們在傾聽心靈真實的聲音,而無須迴避也無須諱飾”,“為什麼我們不能以美好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們呢?”當你聽著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