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修飾不是可有可無的,也馬虎不得。古時,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名聲,就叫“脩名不立”;而一個大臣如果搞腐敗,犯了貪汙罪,也不叫“不廉”,而叫“簠簋不飾”。簠(f),長方形,是一種古代食器,青銅製,有蓋有耳,用以盛黍稷稻粱。簋(gu)也是一種古代食器,青銅或陶製,圓口圓足,也用以盛黍稷稻梁。也就是說,簠是方飯碗,簋是圓飯碗。“不飾”則是“不常擦拭,沒弄乾淨”。飯碗既然弄不乾淨,當然要“丟飯碗”啦!
又豈止是會丟飯碗,弄得不好,還會掉腦袋。春秋時,一個名叫諸師聲子的人就差點因此而腦袋搬家。因為他在參加國君的宴會時,穿著襪子就登上了酒席,於是他的國君衛出公便勃然大怒,喝令“推出午門斬首”。儘管諸師聲子再三解釋,說自己不脫襪子,是因為腳上生瘡,恐怕君王見了會嘔吐,也無濟於事,最後只好落荒而逃,才倖免一死。
這也奇怪。不就是沒脫襪子嗎?也值得說翻臉就翻臉,甚至要問以死罪?原來,古人席地而坐,因此進門必須脫鞋。脫鞋之後,脫不脫襪,則要看身份。如果身份相當,可以不脫;如果是卑者見尊者,如臣下見君主,兒媳侍翁姑,就一定要光著腳,叫做“跣足”。跣足是表示敬意的方式。當年晉悼公盟會諸侯於雞丘時,為了向執法如山的中軍司馬魏絳表示敬意,就曾“跣而出”。君對臣示敬尚且要“跣足”,諸師聲子“襪而登席”,當然要被視為“大不敬”。能死裡逃生,實屬萬幸。
襪子不脫不行,帽子亂戴也不行。另一個名叫子臧的人就當真為此掉了腦袋。這位子臧,大概也確實是個花花公子,竟喜歡一種名叫“聚鷸冠”的裝飾。所謂“聚鷸冠”,大約就是用鷸羽做成的帽子。鷸羽色黃、褐、沙灰,密綴細碎斑紋。聚鷸而冠,可能比較好看,卻是“非禮之服”,或者說是“奇裝異服”。他老爸鄭文公聽說後,十分厭惡反感,居然買通強盜,把自己這個親生兒子,誘拐謀殺在陳宋之間的某地。
59in。cn 小說排行榜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2)
59in。cn 小說排行榜
這又奇怪。不就是一頂帽子嗎?何至於謀殺親生兒子呢?但在中國古代,帽子卻是不好隨便亂戴的。比如春秋時陳靈公戴著楚國的便帽(南冠)去會情婦,東周王朝的使臣單襄公便斷定他要倒大黴,也該亡國。後來,陳靈公果然被情婦的兒子射死在馬廄裡,楚軍也打進了陳國。所以我們現在還說:“不要亂扣帽子。”帽子戴錯了,那是要出人命案的。
人命關天,當然不能含糊。穿衣戴帽,又豈能說是小事?
其實,中國人並沒有厚此薄彼,只重飲食不重服飾。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衣食父母”等等,“衣”不是就排在“食”的前面嗎?衣不蔽體,不是和“食不果腹”同樣悲慘嗎?所以,就像吃飯是政治問題一樣,穿衣也會和政治發生關係。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身為“內閣總理”的“天官冢宰”來說,他就不但領導著一大幫廚子,也領導著一大幫裁縫。在他的下屬官員和職員中,也有不少人在編制上,是歸屬於“服飾部”的①。人數雖然沒有“膳食科”多,卻也相當可觀。
文明與野蠻
事實上,正如治國之道常常被看作是烹調術,它也常常被看作是紡織業。中國古代的所謂“聖王”,都被描述成“經天緯地”的大人物。經,是織布機或紡織品的縱線,緯則是橫線。經天緯地,就是像紡紗織布一樣有條有理地治理天下。
其實,所謂“治理”,原本也是紡織業上的術語,即把一團亂麻或亂絲,“理”出一個頭緒來。治理的“治”,本來是“亂”(亂),而“亂”這個字,本義又是“治”。它的字形,上面有“爪”,下面有“又”,中間是絲。絲容易“亂”,所以必須用一隻手在上面抓著,又一隻手在下面託著,才有可能“理順”。理順就是“治”,不理順或理不順就是“亂”。天下大亂以後便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以後又天下大亂,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所以要有“經天緯地”的大人物來收拾局面。後來,大家也覺得治和亂都用一個字,難免混淆不清,於是才用治水之“治”,代替了理絲之“亂”(亂)。
治理天下國家,既然有如“理亂絲”,或如“烹小鮮”,則“王天下”者,也必是裁縫或廚師。比如伏羲(庖犧)是大廚師,黃帝(軒轅)則是大裁縫。據說,他是我們民族最早的服飾發明家,也是最早擬訂服飾體制的大禮學家。黃帝的主要發明,是旃、冕和旒。旃是一種軍旗,冕是一種禮帽,旒則是旗下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