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如死。因此,曾國藩左思右想之下,還是一心一意地想死。於是,咸豐四年四月初二日,在長沙妙高峰行館的曾國藩擬寫了給咸豐帝的遺折遺片:
未發之遺折
為臣力已竭,謹以△△(按:此二字塗去)身殉,恭具遺折,仰祈聖鑑事。臣自嶽州戰敗後,即將戰船於十四日調往長沙。十五、十六賊匪水陸大隊全數上犯。水路賊舟灣泊離省(城)數十里之靖江(港)、喬口、樟木(樹)港一帶。陸路之賊於二十五辰刻陷寧鄉。臣派往寧鄉防堵之勇千八百人在東門外鏖戰,自辰至未,殺賊甚多。而賊匪愈聚愈眾,多至二萬餘人,將臣之勇環圍數重,死傷極多,餘眾潰圍而出。
第二部分:罵名留世心灰意冷(4)
二十七日,賊匪即破湘潭。分股至漣江之易俗河及湘水之上游擄船數百號。臣派副將塔齊布、都司李輔朝、千總周鳳山等由陸路往剿;又派候選知府褚汝航、候補知縣夏鑾、千總楊載福、文生彭玉麟、鄒世琦等營由水路往剿。自二十八日至初二日,塔齊布五獲勝仗,前者殺死長髮賊四千餘人,踏破賊營數座,燒燬木城一座,實為第一戰功。水師褚汝航等燒燬賊船至五百餘號之多,亦為近年所僅見。此二案均由撫臣另行詳細奏報。
臣於初二日自帶舟師五營千餘人、陸勇八百人,前往靖江(港)攻剿賊巢。不料陸路之勇與賊戰半時之久,即行奔潰;而水師之勇見陸路既潰,亦紛紛上岸奔竄。大小戰船有自行焚燒者,有被賊搶去者,有尚扎省河者;水勇竟至潰散一半;船炮亦失去三分之一。臣愧憤之至,不特不能肅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屢次喪師失律,獲罪甚重,無以對我君父。謹北向九叩首,恭折闕廷,即於△△日殉難。
臣讀書有年,竊慕古人忠憤激烈之流。惟才智淺薄,過不自量,知小謀大,力小任重。前年奉命幫辦團防,不能在籍守制、恭疏辭謝。臣以墨出外蒞事,是臣之不孝也。去年奏命援鄂援皖,不自度其才之不堪,不能恭疏辭謝,輒以討賊自任,以至一出僨事,是臣之不明也。臣受先皇帝知遇之恩,通籍十年,躋卿貳。聖主即位,臣因事陳言,常蒙褒納;間有戇激之語,亦荷優容;寸心感激,思竭涓埃以報萬一。何圖志有餘而力不足,忠憤填胸,而絲毫不能展布。上負聖主重任之意,下負兩湖士民水火倒懸之望。臣之父,今年六十有五。自臣奉命剿賊,日日以家書勉臣盡心王事,無以身家為念。凡貯備乾糧,製造軍械,臣父亦親自經理,今臣曾未出境,自取覆敗,尤大負臣父藎忠之責。此數者,皆臣愧恨之端。
論臣貽誤之事,則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志,則萬古不肯瞑目。所有微臣力竭殉難,謹具遺摺哀稟於聖主之前,伏乞聖慈垂鑑。謹奏。
未發之遺片:
再,臣自去歲以來,日夜以討賊為心。曾書檄文一道,刊刻張貼。今事無一成,貽笑天下;而臣之心,雖死不甘。謹將檄文抄呈御覽,一以明臣區區之志,一以冀激發士民之心。
臣死之後,皇上必於兩廣湖南擇一討賊之人。陸路之將,則臣去年所保之塔齊布,實為忠勇絕綸,深得士卒心,願我皇上畀以重任。水路之將,難得統領大員,現在湘潭獲勝之褚汝航、夏鑾、楊載福等,均可自將一軍。
臣於二月初間,諮行廣西撫臣勞崇光,續召粵勇一千。三月中旬,又在衡州續造大船二十號,約於四、五月可齊。廣東水師陳輝龍,亦於近日可到。而臣忽以靖江(港)之敗,失去船炮,臣是以愧恨不能自容。伏冀皇上速簡賢員,總統水軍,而以塔齊布總統陸軍。但使滅賊有期,則臣雖死,猶足以少贖罪愆。不勝瞻戀之至。謹附片具奏。
然而,吉人天相,也是曾國藩不該就此而命喪黃泉,正當他準備好一切謝天下的工作,想要自裁時,塔齊布所領的收復湘潭的軍隊居然讓人意想不到地十戰十捷,將林紹璋的太平軍給打敗了,從而一舉收復湘潭,太平軍死傷幾千人,湘軍所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一下子就把曾國藩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並很快將他從失敗的陰影中拯救了出來。
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靖港之敗,都給曾國藩以後的軍事生涯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訓,他以後能夠帶領湘軍取得金陵之戰的最後勝利,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正好反映了曾國藩此時的狀況。
第二部分:罵名留世轉敗為勝
經過了靖港之戰的失敗和湘潭之戰的勝利,曾國藩吸取了不少經驗,同時也得到了許多教訓,對湘軍進行了重新的整頓,用有生氣的兵員代替素質較差的兵卒,同時賞功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