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處,著加恩寬免。”
在此,我們不難發現,曾國藩在戰場中“長於策略,短於指揮”,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兩次親自指揮均以失敗告終,尤其以靖港之敗與九江之敗最為深刻,而且兩次都差點讓他送了命。但是,九江之敗是發生在湘軍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之後,因此,它對曾國藩來說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九江之敗卻破壞了曾國藩奪取南京的計劃,而且,自此之後,曾國藩坐困江西,他的軍事生涯也大不如前,這對他來說可謂是深刻的教訓。
第三部分:官場失意官場失意
咸豐四年十二月,在取得了許多顯赫戰績之後,曾國藩在九江城外卻慘敗於太平軍,他投水自殺,卻又被人救起,之後率領湘軍與太平軍在江西展開苦苦的周旋。在咸豐五、六兩年中,沒有取得任何可以炫耀的戰功。而同時,他卻因為官場中的明爭暗鬥而與江西官員結怨極深。
1。與陳啟邁結怨
當時陳啟邁是江西巡撫。陳啟邁字子皋,他和曾國藩曾一起在翰林院做事。陳啟邁曾經做過國史館總纂、庶常館提調、江西按察使、直隸和江蘇布政使這些官職。湘軍進入江西后,雖然緩和了江西的局勢,但給江西帶來的負擔卻極為沉重。因為當時湘軍水陸兩師每月糧餉竟達九萬兩銀子之多,而湘軍又不屬朝廷正式編制,軍餉的來源則全部由地方自籌。此前湘軍的糧餉由湖南省供給,但進入江西后,因為交通運輸不便利,許多支出均由江西地方政府供給。陳啟邁與曾國藩雖然從關係上來說是同鄉,但利益不同。作為江西巡撫的陳啟邁,考慮最多的是江西的地方利益,而給湘軍提供軍餉,會損害到江西的利益。正是由於這一不可避免的原因,曾國藩與陳啟邁兩人不斷產生摩擦,直至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曾國藩此時所處的艱危的環境以及所受的窘辱,大多都來自陳啟邁,具體說來,主要有:曾國藩要在江西重新對水師加以建設,陳啟邁卻說在江西省根本沒有建設的必要;曾國藩請河南候補知府劉於潯設立船廠,陳啟邁一會兒寫信說,要求把廠內的若干船隻給江西,一會兒又寫信說,不再需要那些船了。曾國藩調羅澤南部攻湖口,陳啟邁卻把他調來守衛景德鎮,旋又調他西往義寧,回頭又把他調到湖口去。曾國藩無奈,只好幾次都回信答應了他。當時太平軍已佔領義寧,江西官軍去增援,被太平軍打敗。知州葉濟英、糧儲道鄧仁坤請求羅澤南率眾援助,卻遭到陳啟邁的屢屢禁止。事實上,曾國藩與陳啟邁之間衝突的主要內容還是軍餉。
而導致曾陳二人徹底勢不兩立的最終原因,則是因為兩人對待舉人彭壽頤的不同態度。
彭壽頤是萬載縣舉人,接到了朝廷允許各地辦團練的命令,他便在縣內辦團練。但彭壽頤因與縣官李山告有著極深的仇怨,李山告便派人捉拿彭壽頤,彭壽頤被逼逃命去了。後在曾國藩幕僚劉蓉的幫助下,彭壽頤謁見了曾國藩。曾國藩在與他長談後,認為他這個人才實在不可多得,決定給他用武之地,並把此事通報給了陳啟邁。陳啟邁表面上答應得非常爽快,暗中卻叫按察使惲光宸捉拿彭壽頤。至此,曾國藩對陳啟邁已經無法再容忍,便於咸豐五年六月十一日給朝廷的奏摺中,參劾了陳啟邁。
到了七月初二日,朝廷專門就曾國藩的奏摺下了諭旨,決定將陳啟邁革職。
曾國藩參劾陳啟邁一事,雖然結果是勝利的,但是他卻沒有過久地享受此事帶給他的喜悅。因為他在此後的江西官場更難活動,處處受到掣肘。而咸豐七年二月曾國藩得知父親去世時,不待朝廷恩准,便為了奔喪而離開隊伍回家了,這也正說明了他與江西官場的格格不入。應該說,這時的曾國藩還是不很精通為官之道的,尤其是比起後期官場中的他,所用的手段也過於簡單。
第三部分:官場失意南昌城死裡逃生
湘軍自九江失敗後,便將九江的防衛撤了去,迴護南昌。咸豐六年正月初二日,太平軍大舉進攻樟樹鎮,劉於潯水師把他們擊退了。周鳳山從新淦趕回來增援樟樹鎮,在瓦山遇到了太平軍,並將太平軍打敗。初七日,彭玉麟在樟樹鎮大敗太平軍。
二月初八九日,曾國藩聽說石達開由吉安回到了臨江,帶領著幾千名太平軍,二百多艘戰船,屯踞在永泰一帶。十一二日又打聽到,太平軍欲由沙湖渡到東岸,兵分三路來襲擊清軍。永泰、沙湖距樟樹鎮都只有三四十里,易進難退。這個地方東面挨著荷湖大橋,前面的新淦縣又是太平軍的據點,又可由小路繞到豐城,來襲擊清軍的後路。曾國藩探聽到在橫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