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於其他動物如獅虎、豹子、熊貓,乃至鷂鷹和龜鰲等等,則是非群居動物。它們多半是單幹戶,除交配之外,是各不相顧的。這是現代動物學上,研究「動物社會行為」所發現的很有趣而不易理解的現象。
人類則是屬於前一類的群居動物。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沒有任何個人是可以真正地離群索居的。
既然群居,則群居動物就分群而居。這在初民的社會生活上,便叫做部落生活。
初民部落生活的特徵
但是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他靈的地方是他會利用經驗來改善生活。生活的改善也不只是個體,它也包括整個的部落。所以在初民的部落之間,他們也就有優劣強弱之分。
再者人類也是群居動物中,在社會行為上比較下流,可能也是最下流的一種。他們殘酷自私、好殺好戰好貨,也無限制的好色。他們不但個體之間如此;團體之間也是如此。不但人獸之間如此,人人之間也是如此。不但異族之間如此;同族之間也是如此。原始宗教勸民為善,也是勸人如此行為的。
因此現代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都發現,初民之間的部落戰爭是打不完的。部落之間不但沒有和平共存的習慣,也沒有和平共存的觀念。強凌弱、眾暴寡,是他們價值觀念的基礎,也是生存方式最重要的一部分。戰爭既然打不完,則彼此之間就必有勝負之分。有勝負之分,也就有了統治與被統治之別。這樣發展下去就發生了不同型類的奴隸制度;再進一步,不同型類的封建制度,也就出現了。
以上是初民社會中所發生的大同小異的現象。因為人總歸都是群居動物之一種。人的「社會行為」是有其通性的,所以他們早期的社會生活方式,是有其類似之處。
但是人畢竟是「異於禽獸」。在他經驗累積愈多愈複雜的長期過程中,「性相近、習相遠」,由於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之不同,他們的社會發展起來也就漸漸的南轅北轍,不是一個模式所能概括得了的了。
「國家強於社會」的東方模式之形成
試看我國古代社會的形式與發展,就有其特殊的模式,為其他文明所未嘗有。
我國在西周時代所形成的封建制,便是那個蒙古族中,武力較強、人口較多的姬姓部落以武力強加於其他落後部落的結果。文武周公強迫這些小部落奉周室正朔,服從周室規定的封建等級,向姬姓王室服兵役、勞役、貢獻財貨,甚或去掉其原有酋長,改奉「姬姓諸侯」為本部落的領導。——總之它是以半獨立部落主義,作為當時政治社會的基層結構的。但是這個結構歷時數百年,經千萬場部落戰爭,彼此兼併的結果,到戰國時代(公元前四〇三~前二五六)就無法積蓄了。迨秦始皇削平群雄,把東亞大陸統一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這種以部落主義為基礎的封建制度,就徹底崩潰了。
為著適應新時代的新需要,秦人乃根據他們原有的比較有效、更有進步意義的「秦制度」,從事一個全國性的改革開放和變法改制。這就是我們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上所說的「廢封建、立郡縣;廢井田、開阡陌」了。前者是政治改制,後者是經濟開放,化公為私,根據供需規律,提高農業生產。
這是我們中國——不是,是我們東方,政治經濟制度的大奠基;也是我們東方民族,第一次社會生活的大「轉型」——從一個高等群居動物的「部落主義」(tribalism),轉上一個以自由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制度;和中央集權,而以高度科學化的文官制度為骨幹的,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宇宙帝國(universal empire)的政治制度。
在這個新制度和新的生活方式之下,它繼續不斷的統一了千百個還生活在部落主義方式下的「少數民族」。把他們通統納入一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混合民族「大熔爐」中,去稱兄道弟,共拜祖宗;同其安樂,也共其患難。各民族之間的畛域終於漸次消滅,而至於天衣無縫。
這項諸民族不斷融合,文化不斷成長,而生活方式和政治經濟制度卻一成不變的觀念與實踐,竟歷兩千年而未稍衰。兩百多年前雍正皇帝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還不是「廢封建、立郡縣」的延續?兩週之前,臺灣剛選出的六位「山胞立法委員」,不也是這項民族融合的最新事例?
民國初年在「五色國旗」——每色代表一族——之下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反對「五族共和」這個概念,就是因為這個概念不符史實。縱然時至今日,中國境內還有「少數民族」五十個以上,則秦漢時代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