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沒成功,其故安在呢?外族製造「黃奴」不成,黃人反可自相大規模奴役而不發生暴動和叛逃現象,就不可理解了。——我國古史上無「奴隸暴動」和叛逃的記錄,而「農民暴動」則史不絕書,這一兩極現象,在比較史學上又如何解釋呢?
奴隸是一種不自由的勞動者和生產者。他們是否有家室之累和仰事俯畜之責呢?如果這種牽累、這種職責,由奴隸主代負之。則在何種生產條件下,奴隸主才有何種盈餘可賺呢?由奴隸生產便可只「盈」不「虧」,是為社會科學規律所不許;只「虧」不「盈」,則誰又甘作虧本交易呢?根據近代美洲的經驗,近代美洲只有「棉作物」這一項才能支援奴隸制,逾此則奴隸工均為最不經濟的勞力。然我國古代黃土高原上之農作物,均可發生當年美洲「棉花稱王」(Cotton is King)的棉作物之經濟作用耶?這些在比較史學上所存在的問題,郭氏都沒有加以解決。
還有便是利用奴工的大規模集體農場是一種「大規模生產」(mass production)的現代企業。大規模生產要有「科學的」或「相當科學的」管理。但是在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興起之前,還未見過科學管理大規模生產的記錄呢!總之,這些社會科學上的問題,郭沫若並沒有解決。有一項問題不解決,則奴隸社會在中國的存在則始終只是個假設。奴隸生產在古代中國確有之,至現在仍有殘餘。但是零星的奴工,和以奴工為生產主力的「奴隸社會」就是兩碼子事了。
「封建」的定義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另一有關鍵性的概念便是「封建」了。
什麼是「封建」呢,我們在五四以後所興起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派」(著重「中國」二字)裡未找到明確的定義。但是在馬克思本人當年引用這一名詞時,他所視為當然的應該是中古歐洲所發生的「封建制」。這種中古歐洲式的封建制,根據西方學者的傳統解釋,它只是一種管理的方式,本身並非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政治屬從的關係只是皇帝與諸侯、諸侯與附庸的關係,政府與人民之間無直接關係。農民只附屬於土地,而土地則是附庸、諸侯或(直屬於)皇帝的私產。
這種大同小異的管轄制度原發生於中古歐洲。本無確切之制,亦無確切之名。十七八世紀之間的歐洲史家乃把它們取個籠統的名字叫「feudalism」。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讀歐洲歷史,忽發現中國古代亦有類似的制度。這制度並且有個古老的名字叫做「封建」。封建者,封君建國也。雖然這一封君建國之制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已被秦始皇帝「廢」掉了,伹是「封建」與「feudalism」音既相近,義亦相同。因而這個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名,就被正式借用,作為那只有二百餘年的今名「feudalism」的正式譯名了。所幸二者音義之間,都能巧合。
可是在二、三〇年代裡,當「中國馬克思史學派」迅速發展之時,「封建」一辭便逐漸變質了。最後它竟變成了所有古老而落伍的一切壞的風俗習慣的總代名詞。時至今日,在「中國馬克思史學派」的辭彙中,所謂「封建」顯然既非中古歐洲的「feudalism」,也不是中國古代封君建國的「封建」了。它變成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微受蘇聯影響而特創的一個新名詞。
為肯定這個非中非西,更無明確定義的新名詞,郭沬若曾用了極大的力量,深入考據,以證明其存在,並把它和奴隸時代的分界線劃於春秋戰國之間。「封建時代」的下限則被延長到清末;「半封建社會」則延長到一九四九年。
「中央集權文官制」的形成與特性
中國自戰國而後直至「解放前夕」兩千數百年,是否都應歸併於「封建社會」之內呢?
「中國傳統史學派」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根據傳統的「封君建國」的定義,認為中國的「封建制」早在公元三世紀已被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時廢掉了。兩千年來取封建而代之的是一種「郡縣制」。郡縣制是一種文官制度。
「現代西方中國史學派」於此亦有同感。他們以西方中古時期的歐洲封建來比較研究,也認為中國封建制只盛於西周,而衰於春秋。至戰國已開始崩潰,最後為秦始皇帝所全「廢」。在中國古代,代替封建而起的制度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centralized bureaucracy)。
「文官制」(或官僚制)與「封建制」之別在於,文官是中央政府定期任免的公務員,而封君則是「世襲罔替」的一種私有土地財產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