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了他喪家的元兇。
一次,他在房山地區發現一塊通體透漏的大青石,非常喜歡,準備運回,“置之海淀勺園中”。可是這塊石頭實在太重,米萬鍾僱用了100多人,用了40匹馬,拉了7天才把它運出山。後來有人建議仿效秦始皇修長城,在冬天沿路挖井,把井水潑到路上凍成冰,把石頭置於冰上滑行。米萬鍾採納了這個建議,傾其家財修了一條大路,並在路旁每隔三里鑿一眼小井,五里鑿一眼大井,等到冬天起運。只是這項工程實在是過於龐大,米萬鍾耗盡了家財也沒有完成這項計劃。巨石最終只運到良鄉,米萬鍾即已傾家蕩產,不久抑鬱而亡。後人因此稱此石為“敗家石”。
米萬鍾雖然死掉了,可敗家石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而且在民間傳說中與那位足智多謀的劉墉劉羅鍋聯絡到一起。乾隆年間,皇帝謁拜西陵,路過良鄉,見到這塊奇石,非常喜愛。於是問隨行的劉墉此石的來歷,劉羅鍋很會揣摩皇帝的心思,見他看上了這塊石頭,就說:〃這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發現的一塊靈石,他想運回海淀,但是這塊靈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鄉不走了。〃乾隆一聽大喜,立即下旨將其運往圓明園內的清漪園樂壽堂。當時樂壽堂正門已經修好,只有1米多寬。奇石太大,要運進去只能先拆牆破門。可皇太后對此很不滿,認為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其石不祥〃。母親發話,乾隆不敢違拗,可又不甘心,於是又向劉墉問計。劉墉請他對太后說:此石形似靈芝,會給皇家增添瑞氣,昭示著人壽年豐,皇基永固!如果棄置荒野,那是很不吉利的。太后聽後大喜,馬上命令把奇石運進樂壽堂。為了討母親高興,乾隆皇帝又給這塊歷經磨難的奇石取了個典雅吉祥的名字:青芝岫,並題寫了〃神瑛〃〃毓秀〃四個大字。青芝岫從此名滿天下。
奇石和劉墉是否有關無從得知,但其在乾隆年間運進樂壽堂確是千真萬確。只是此時的清帝國已經是行將日落,運一塊敗家石回來,實在是不太吉利。因此後人開玩笑說這塊敗家石是既敗私家,又敗皇家。
不管怎麼說,這塊青芝岫的發現人還是要歸到米萬鍾名下。米萬鍾留下的遺蹟還不止一塊石頭,北京大學中的未名湖、湖中的石舫、勺園都與米萬鐘有關。只是當時勺園的水面寬闊,現在則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小池塘。 (張金奎)
北京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有一天主教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南堂,乃建於光緒年間。但是,這一建築的歷史,可以遠溯及十七世紀初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出生於義大利的耶穌會士利瑪竇在此地建立了他的一座小教堂。後來,他的傳記作者裴化行說:“在北京南城門附近的居留地,利瑪竇也開辦了他的天主學堂,除了上述之外,還打算建立基督國家高度文明教養中心與中國知識分子之間的永久密切聯絡,片刻也不懷疑只要爭取到知識分子,全中國也就爭得了。”利瑪竇的這種透過與中國傳統計程車大夫溝通以達到傳教目的的傳教策略,在晚明基本上是成功的。據稱,“一時好異者鹹尚之,而士大夫如徐光啟輩,首好其說”。因此,在南堂周圍,就自覺不自覺地有一批中國的基督教徒在活動。南堂之東,就曾有徐光啟修歷的歷局。
徐光啟(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明代松江府上海縣人。在接觸西學之前,徐光啟無疑是一個傳統計程車大夫,是閱讀著四書五經而長大的。他也不具備什麼叛逆的性格,但卻具有鑽研的精神和講究實際的學問風格。當時,在宗奉朱熹學說的人和宗奉王陽明學說的人之間,門戶之爭很厲害。徐光啟雖然曾師從陽明學的學者焦竑,但是卻仍然認為朱熹的學說是學習孔子的唯一途徑。不過,另一方面,他對於事功顯赫的王守仁卻也深表崇敬之情。也許,在徐光啟取捨的標準中,講求實用是最為重要的。他說,學問最終歸於兩種,有用或者無用。從這種標準出發,徐光啟對於天文歷算、軍事兵法和農政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有些學者說,徐光啟的學問說到底是一種“實學”。有實學,就必得有實行,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實學。古人說,國家的大事主要有兩種,戰爭或者祭祀。練兵和城守,自然是為戰爭做準備;修歷,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則首先是保證祭祀有常。徐光啟非常幸運。在他生命的最後十五年中,他先後在北京籌劃了通州練兵、京城防守、修歷等幾樣大事。這些事情,都是徐光啟在北京完成的。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四十三歲的徐光啟中了進士。此後的十五年中,步入官場的他卻一直在閒散的翰林院任職。翰林院在明代為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