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情決定了土地是中國唯一的稀缺資源。建國50年來,我認為中國在各項工作中最大的失誤在國土資源保護方面。這個問題至今社會上還沒引起應有的重視,但相信不久即將突出顯現出來。造成這種失誤的最大原因的盲目的決策以及一味地追求產值,突出政績,以糧為綱等等。對於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問題,在長達20年的經濟發展建設中,人們幾乎無暇注意,只是到了最近幾年,受到環境破壞懲罰了才開始意識和覺醒。但是,我不僅要問:早些年幹什麼去了?非要到北京上空黃塵滾滾、黃土瀰漫、塵土飛揚才覺醒。2000年北京發生了11次沙塵暴,2001年的統計數字還沒出來,因為就在我寫此書的一天5月15日,北京又一次淹沒在鋪天蓋地的黃塵之中。
1994年夏天,去包頭南部毛烏素沙漠的恩格貝和寧夏的騰格裡沙漠走了一遭,清楚地知道西北地區的植被、生態是副什麼樣子,並對北京有什麼影響。六年過去,情況嚴重了許多。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季風氣候,冬春季刮西北風,北京正處在下風口。年年如此,損失就大了。上游得病,下游吃藥。現在人們開始明白這個道理,不僅是中國人開始明白,人家日本人早在10年前就提防中國環境破壞對他們的影響。這些年來,日本人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前往毛烏素沙漠恩格貝基地義務植樹。1994年我在那裡栽的樹恐怕也已長大。可我們中國人自己,特別是北京人、天津人,前些年何曾想到義務地到西北部植樹搞綠化?為什麼非要等黃土把家門口都淹沒了才行動?
說到底,還是個發展觀問題。我這些年一再寫文章呼籲:產值增加不等於發展,增長不等於經濟進步。並且,不科學的發展,增速越快,損失越大。但我們這些年裡的發展目標就是產值至上,數量第一。豈不知數量的增加是以消耗環境資源得來的。傳統經濟學有個最不科學的地方是不統計資源消耗,更不統計環境消耗和對生態破壞的補償。因此,有學者把代表國民生產總值的GNP說成是“國民汙染總值”'gross national pollution',或者叫做“自然資源毀滅總值”'gross nature perish'。譬如在搞統計時,只統計牧民們牛羊頭數增加了多少,不統計草場草量減少了多少。只統計新開墾了多少畝荒地,不統計因沙漠化損失了多少草場和耕地。只統計挖出了多少煤,不管地下減少了多少資源儲備。這種模式的高速增長,速度越快,資源消耗越快,生態環境破壞越厲害。到頭來,受到報復的只能是人類自己。
2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產值的確翻了幾番,但這是以破壞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取得的財富。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靠粗放經營和資源投入發展的國家,有多少GDP,就有多少資源和環境消耗。增長與消耗和破壞幾乎是成正比的。寫到這一章時,正值6月5日“世界環境日”,晚上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由徐剛同志執筆的環境節目“守望家園”。裡面提到一個數字,1995年,中國因環境汙染帶來的損失高達6130億元,佔當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4%。1996年,世界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因水和空氣汙染造成的環境汙染損失為54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400多億元。
國家環保局長解振華同志在2000年一個記者採訪中透露:我國生態惡化趨勢仍在加劇,土地退化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38%,且以每年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積2460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年失去一個縣。植被破壞嚴重,草地沙化、鹼化面積佔總面積的1/3,沙塵暴呈上升趨勢。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不少中國人的眼睛還只盯著GDP,很少注意由於環境破壞每年失去多少生存空間。中國人最缺少的是什麼?我早就說過,是生存空間,是土地。但即使這樣,每年仍要失去一個縣的面積。這一財富值多少GDP?沒人統計,沒人計算。掠奪式的增長,看來GDP增加了,但失去的比增加的還要多。
今天,我們還能再享受到優美的環境嗎?對於環境的變化,50歲以上的人都有體會。也就是在短短的50年間,中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於這一切,本人有著深刻的親身感受。這裡,我必須把它寫出來,以引證中國環境的惡化。
4,美麗的童少年
那是1958年的春天,在我六歲的時候,父母把我從濟南市送到山東膠東半島上一個背山面海的小村莊,去跟膝下無子女的姑父母一起生活。在這個小山村裡,我被擁入了大自然的懷抱。50年代,對於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