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人口除265平方公里,北京市城區每平方公里的人口為21510人,遠遠大與漢城和東京的人口密度,更高於聖保羅和莫斯科這樣的城市。因此,北京今後的發展前景是繼續向郊區擴大,至少擴充套件到八環路那麼大的範圍,才能與世界當今的特大城市相比。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根本還不算什麼大城市,之所以認為它們是大城市,完全是因“建置城市化”統計數字造城的。。北京在世界上只是一箇中等城市,北京和上海根本不應列入世界十大城市之內。北京市的人口規模實際上連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都比不上。因此,北京根本不在人口需要控制發展的城市之列。事實的確如此,看看北京這些年來,城市拓展了多少,房子蓋了多少,至今也沒看出有停頓和放緩的跡象。其原因說穿了,北京還根本不是什麼大城市。至於說上海,也大有開發潛力。象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都至少有20年的發展空間。所以,房地產業的企業必須看清這一趨勢,在區域發展上做好規劃。
象北京目前每年商品房的銷售額在400億元左右。每年的增幅平均大約為10%。有人估計,2003年北京商品房的銷售額將達到600億元,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我認為這種分析和預測都是保守的。北京完全可以放開手來大幹,只要放開什麼戶籍管制,北京市立刻可以發展到一定規模,北京的明天將更美好。
截止1999年底,我國城市數量666個,人口超過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32個,人口在50…100之間的大城市43個,人口20…50萬的中等城市192個,人口在20萬以下的小城市400多個,其行政區劃內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0。4%。目前,我國國民收入的50%、工業產值的70%、工業利稅的80%都產生於這些城市,90%以上的科研力量和高等教育集中在這些城市。城市已成為高科技、通訊、交通、金融、資訊、教育的主要載體。有報道說,未來10年,我國將有1。5…2億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市。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0%。但直到今天為止,人們對城市的發展規律似乎並不是太清楚,對發展城市的手法也不是太清楚。建國後前50年,中國發展城市的方法基本是計劃經濟手段。今後幾十年,中國發展城市的手段還能是計劃經濟嗎?因此,我對一些專家仍然按計劃經濟那種方法得出的估算都半信半疑。重要的問題是:中國今後到底以什麼手段來搞城市化?城市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首先要弄清城市的功能是什麼,人類為什麼集中居住到城市裡,這些人靠什麼來生活?具體說來,城市的興起一與行政管理有關,二與商業貿易有關。古代城市就是統治者集中居住的地方,當然,統治者一般選擇自然條件良好、商業交通便利、人口興旺、水草糧產豐盛的地方居住。象中國早年的咸陽、洛陽、長安、開封都屬於這種地方。統治者靠賦稅供養和生存,他們也是根據收入能力來搞建築的。象滿人入主北京後,由於財政拮据,無力維持紫禁城的修繕,致使故宮內許多宮殿閒置破舊多年。而大唐盛年,首都長安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由此帶動了整個城市手工業、商業、學堂和宗教寺廟的繁榮發展。據測量,唐代長安城比今天西安市的建成區佔地面積大6倍,由此可見唐朝鼎盛之一斑。
農業社會的城市往往與政治中心、商業中心和交通要衢有關。工業時期的城市往往與工業生產基地的崛起和商貿要地有關係。如美國的紐約便是典型。在中國的城市發展史上,還有一類城市是與國際貿易和交往有關,這就是近代以來沿海地區興起的各大城市,如天津、上海、青島、煙臺、深圳等城市都與對外開放有關。但對外開放城市的興起必須有個條件,那就是不僅要有外資還要有國內資本的支援。假如沒有太平天國時期地主資本的支援,上海不會這麼快地發展起來。由於天平軍革命,致使大批農村地主攜帶資金避難上海,將土地資本轉化為工商資本。
中國封建地主和封建官僚資本向工商資本的轉化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次。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驅趕了大批地主資本進入城市,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將北京等地一批遺老遺少的官僚資本趕入天津和青島這樣的殖民地城市。正是有了這兩次革命性的驅趕,才促進了中國沿海現代城市的發展。上海、天津和青島這三個典型半殖民地城市發展起來。
如果說上海、天津和青島這樣的城市除了居住功能外,還有很大的生產功能,那麼象北京這樣的封建都城就很難稱得上生產功能了。解放前的北京,完全是個消費城市,連根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