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提出這種看法的人不是怕農民進城影響自己的生活,就是沒有擺脫計劃經濟下形成的思維模式。靠發展小城鎮吸引農民進城純粹是一腔情願。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城市有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律,城市的產生不是人腦中的產物,而是客觀形成的。城市的形成有幾大要素,一是物流,二是資金流,三是資訊流。三者缺一不可。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小城鎮由於缺乏這些要素,在民工潮洶湧的這10幾年裡,民工潮對於中小城市基本是呼嘯而過。農民一出村就奔著大城市去。
看看當今打工者聚集的地區和城市,基本上是中大城市。北京有五六百萬,上海有五六百萬,廣州有五六百萬,深圳有五六百萬。目前大約5000萬人的打工者基本聚集大城市。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說明只有大城市才有財富,才有資金,才能掙到錢。到小地方,既沒有就業的機會,也沒有較高的工資。所以,民工一出村,目標就盯著中大城市。在這種情況下,你硬要反其道而行之,硬要發展小城鎮,只能是異想天開。
農民根據市場情況自由擇業的現實,與我們計劃和政策制定和管理者的設想開了一個有趣的玩笑。早就有專業部門仔細測算過,城市越大,行政開支佔財政收入的比例越小,城市越大,人均佔地面積越少。城市越小,全要素生產率就越低,人均GDP就越少。例如,5萬人以下的城鎮人均GDP只能達到1280元,全要素生產率為86%,而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之比卻是1:1。28。而2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GDP可達到4888元,全要素生產率為151%,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之比僅為0。59。另外,人口越多的城市,人均佔地面積越小。以目前的中國城市狀況看,200萬以上的城市人均非耕地面積僅為5。4平方米,人均建成區面積為66平方米。而人口少與20萬的城市人均非耕地面積為52。7平方米,人均建成區面積132平方米。因此,要想追求集約效應,節約土地資源,城市規模必須要大,一般在200萬人口以上比較合適。
但有人認為城市也並非越大越好,超過1000萬人之後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譬如目前的天津、北京都面臨著水危機的威脅,上海面臨著熱島效應等城市病的威脅。因此,目前我國對城市發展態度基本上是控制北京和上海一類特大城市,放手發展一二百萬人的中小城市。
我對這一觀點持特別懷疑的態度。這是因為中國的特大城市與西方國家的特大城市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北京的水危機完全是工業用水造成的,是不合理的工業佈局造成的,與人口多少根本沒關係。因此我提出了一個疑問:“中國的城市真得大嗎?”
以北京為例,去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查出人口1340萬,但城區人口實際上只有570萬。上海總人口1700多萬,但市內人口大約為700萬。所以,我國的特大城市還遠遠比不上國際上那些真正的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去年,當北京召開世界大城市市長會議時,《經濟日報》曾列出一張世界十大城市簡況表來,說北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618人,而漢城是1。8萬人。兩相對照出入也太大了。問題就出在統計方法不一樣。中國是將行政區劃當做城市規模,將郊區面積和農民人口也都包括在內,結果,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2034人,聖保羅是7620人,莫斯科8935人,東京、漢城和雅加達都高達一萬多人。看了這張統計表就會感到中國所謂的城市化率參了多少水分。
北京市的面積連延慶縣的燕山山脈和密雲縣的水庫面積都計算在內,為16807平方公里,而漢城只有604平方公里,北京市的面積是漢城的28倍。這叫什麼城市?實際上北京市城區的面積只有不到1000平方公里,《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7月26日報道說,北京市區目前總面積為104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570萬,與香港大體相等,但北京的城市建設用地為50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5倍。因此,按城建面積計算,香港的人口密度要比北京大得多。
實際上,北京市城區的面積今天連500平方公里也沒有。不信咱們可以算算看,北京市的四環路剛剛開通,總長65。3公里,以此數除4,等於16。3,然後相乘,等於265,也就是說北京市四環路以內的總面積僅為265平方公里。即使如此,四環以內也沒住滿。相比之下,伊斯坦布林、聖保羅、墨西哥城和德里的城區面積都在1500平方公里左右,比北京大得多。北京要發展成那種規模還差得遠。
要是按四環路以內的面積和人口來計算,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