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加大約一億五千萬人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據此判斷,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有很大潛力。到2015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應達到3。7億,比現在淨增1。8億人。
中國經濟的工業比重已經達到83%,農業比重只有17%。按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這個時候,至少要有一半的人口集聚到城市裡去。但我們國家目前只有16%多一點的人口在城市裡生活。我國現在所說的城市人口,其中包含了近年大規模縣改市、縣改區帶入的農業人口。如果以戶籍管理的非農業人口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僅為16。1%。從個例中更能看出城市人口中存在虛數。例如山西晉城市人口200多萬,城鎮人口比率達到72。2%,但非農業人口比重為僅17。2%,城市建成區內人口僅佔全市人口的11。4%'見王遠征的文章,《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9月1日'。
所以,當前對外宣傳的中國城市化率30%這個數字,實際上是建置城市化的數字,而非人口城市化的數字。建置城市化是把一個城市所管轄的農村人口都算做城市人口。譬如,青島市市區人口僅200多萬,加上幾個郊區縣的人口為700萬人。對於這種現象,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的蘇剛同志曾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發表在2000年9月1日的《中國經濟時報》上,他在政策建議中提出了“建置城市化還是人口城市化?”的問題。他說:“建置城市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一是雖然增加了“城鎮”人口,卻沒有相應減少農業人口。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可以歸結為農民大軍的消亡,即農業的工業化。否則,城鎮人口就是一個無意義的數字。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2500人以上的聚居地就定義為城市,單照此口徑,我國早已城市化。二是城市行政轄區擴大和城鎮數量增多之後,城市功能卻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