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等稱呼。其實這些頭銜沒有任何實際管轄範圍,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
清代也是這樣,最著名的稱號是大學士,有了這一頭銜不得了。乾隆時期把大學士具體化了,定出三殿、三閣、大學士之制。三殿為保和殿、文化殿、武英殿、三閣為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一大學士分別有殿閣之銜,如文化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一般尊稱之為“中堂”。
身份待遇不同於物質待遇。世界各國都一樣,幾乎都有身份的待遇。在英國皇室,有封爵士頭號的習慣,動不動把某某人封為爵士。這個爵士有什麼相應的報酬嗎?沒有。它只是一種榮譽,一種滿足人們心理愉悅的需求。
再例如清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生透過縣一級的考試,稱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的考試,透過後叫舉人,舉人就成為了國家在編官員,享受俸祿。舉人再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考取貢士的人還要參加殿試,也就是在保和殿舉行的考試。殿試後根據成績將考生分為三級,稱“三甲”。頭甲三名,稱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稱狀元,依次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考中進士後,都將授予官職,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編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三年以後皇帝大考,根據成績再委派其他官職。
小時候看古代小說,經常看到秀才、舉人。秀才和舉人是個什麼職務?其實什麼官也不是,只是一種顯示學問的稱號。但有了這頭銜就可獲得社會尊敬以及各種待遇。因此,頭銜和稱號與物質待遇密切相關。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無形資產”。有了無形資產,就可以獲得有形資產。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總起來看,等級的劃分的確有它的客觀基礎,那就是人的體能、才能和技能的差異。人有多少差異就有多少等級。因此,等級制的誕生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也是社會競爭的一種產物。如果完全沒有等級,那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優劣不分,平均主義,那也不行。
但等級制不能過分。譬如,一個官員若有了品位,那麼與他相聯絡的無不隨著雞犬升天。過去看小說常見到什麼“誥命夫人”,男人升官,女人也跟著尊榮。有一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