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大尾巴會,只民主不集中;二怕樣板戲開拍走了樣,破壞樣板戲,認為依葫蘆畫瓢,照搬保險,沒有通盤構思,不敢想點子創新;三怕說‘不突出政治’,認為‘抓政治保險’,不敢在導演業務上下工夫。”所以,這部影片拍的是完全按照已經定型的樣板戲,無論從唱腔、佈景,還是舞臺排程都不能作任何的改動,拍出來的影片與原舞臺戲沒有任何的差別。江青定下來的一條原則,就是“還原舞臺,高於舞臺”,還要求拍出來的影片,一定要“不走樣”。這部影片是完全達到了江青的要求。“國務院文化組”審查透過影片之後,江青看過影片也很高興,突然心血來潮,表示要在第二天去接見劇組的主要演員。得到江青的重要指示後,在京負責送審的廠長蘇雲和“樣板團”團長慌忙打長途電話通知廠裡,讓趕緊買火車票,送有關人員到北京。隨後,江青又突發異想,讓空軍司令吳法憲派專機專程去接演員,可當時接到通知的演員們,已經連夜坐火車離開長春了,廠裡只得派小汽車連忙星夜兼程去追火車,終於在四平車站追到了火車,來不及多解釋,又把演員們都拉下車廂,讓一頭霧水、不知所措的演員們,又坐上小汽車拉回到廠裡,第二天清晨,再坐空軍派來的專用飛機,直接飛到北京,這一費勁瞎折騰,讓當時在運動不斷時常擔驚受怕的演員們大惑不解,最終才恍然大悟地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中共“九大”以後,江青已經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中央政治局中分管文藝工作,樣板戲是她的“京劇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她以“文藝旗手”居功自傲的政治資本。應該說,將“樣板戲”搬上銀幕,既是江青擴大個人政治影響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江青想把自己多年來對藝術的實踐和積累,透過一種具體化的藝術領悟和再創造,了卻和實現自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夙願,達到其政治企圖。
1972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又拍攝了一部以三部短片的片斷組成的彩色藝術片,該片包括了鋼琴彈唱《紅燈記》、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其中一段被譽為“革命”的交響樂——《沙家浜》,是在同名現代京劇的基礎上,進行另外一種藝術形式的延續,由中央樂團的李德倫擔任指揮,曹連生、梁美珍、林寄語分別表演了郭建光、阿慶嫂和沙奶奶。1971年曾經兩次被拍成舞臺藝術片,前者在送審時,因為演員身著劇中各自角色的新四軍軍裝等裝束,而被江青大罵為“四不像”,結果又全部推倒重新再來一次,在全國上映的版本即為後者。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遠在香港傾向共產黨的“左翼”進步電影機構——鳳凰影業公司,在1968年早於彩色舞臺藝術片《沙家浜》拍攝公映之前,把根據大陸的現代京劇劇本《沙家浜》,改編拍攝成一部以故事片形式反映劇情的同名題材影片,影片的片名叫《沙家浜殲敵記》,擔任該片導演的是以主演影片《屈原》而後來為大陸觀眾所熟知的鮑方,香港著名影星朱虹和江漢分別扮演劇中的男女主角阿慶嫂和郭建光。這樣一部以突出和表現濃郁革命鬥爭主題的“紅色”現代京劇,在香港電影史上是唯一一次被其改編拍攝的故事影片。只可惜這樣一部影片,卻沒有能夠在大陸進行公開放映,所以,人們至今還為沒有能欣賞到朱虹和江漢在同一角色的另外一種表演技巧,頗引為遺憾,因為許多觀眾畢竟對香港演員表演大陸題材的人物,都有一種倍覺好奇之感。1974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又根據同名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將之拍攝成粵劇戲曲藝術片,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扮演的阿慶嫂亮相銀幕,使社會上一度傳聞的紅線女自殺一說不攻自破。
正是這出抑揚頓挫的《沙家浜》,正是這臺充滿著風雨雷電的《沙家浜》,伴隨著時代的洗禮,跟隨著政治風雲一路走來,汪曾祺的命運也不由個人支配而起落沉浮,對於京劇《沙家浜》從一開始的移植到改編、從反覆地修改到在特殊時期的重新“出山”,直到這出現代京劇搖身一變被列為“革命樣板戲”的劇目之一,汪曾祺把個人的才華不遺餘力地全部奉獻出來,從而使這臺京劇幾經磨難,越磨越精,精益求精地綻放出輝煌的光彩,成為中國現代京劇史上的翹楚之作和經典作品。可是,在“四人幫”被粉碎之後,因為汪曾祺在“文革”後期被江青曾經重新啟用的那段歷史,又一度成為“四人幫”線上的“黑人”,而遭到不公正的嚴格審查,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汪曾祺又被重新關進了另一種性質的“學習班”裡,勒令他要把當年整個事件的過程交代清楚。可想而知,對於一心只懂得進行文藝創作、專心研究戲劇理論的“老夫子”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