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上過戰場,不要說吃豬肉,連豬跑路都沒有見過。
來看一位“昭和的名參謀”,瀨島龍三的例子,就知道這些精英們是怎麼指揮戰爭的了。
日本人說起陸軍參謀,一般都會想起石原莞爾,辻政信,瀨島龍三這三人。前兩人好理解,可這個瀨島龍三是何方神聖,怎麼也並列昭和參謀的三大代表?
這瀨島龍三可是位人物,他是在有名的日本綜合商社“伊藤忠”的董事長的位子上退休的,怎麼樣?是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和經營者。
瀨島龍三是富山縣的一個農家子弟,不過到龍三出生時,他父親已經不務農了。他父親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都得到了勳章,所以就在郡役所(相當於中國的區政府或縣政府)管徵兵。
瀨島龍三在1925年考上金澤陸軍幼年學校,是招收的五十名學生中的第五十名,但是畢業時是第一名。1930年考入陸軍士官學校,以次席的成績畢業,1936年考入陸軍大學校,是第51期的,1938年作為首席生而得到在“御前講演”的榮譽,但是不巧的是那天天皇本人並沒有來,由侍從武官長“代聽”,不管怎樣,也算是發表了“御前講演”。
“御前講演”是日本陸軍的最高榮譽,就意味著將來肯定能進參謀本部的領導層。一開始在佳木斯的第四師團,後來在第五軍實習。當時是戰時體制,實習參謀一般立即就參加實際的作戰計劃的制定,但瀨島不知怎的沒有參加過實際工作,據瀨島後來自己說,可能是現場指揮官怕他出了錯而被上司斥責就乾脆把他冷藏起來了。實習一年後,果然調到參謀本部第一部第二課(作戰課)任作戰參謀。
也就是說瀨島沒有任何實戰經驗。
原來的作戰課,分成四個班:對北方班,對支那班,航空班和兵站班,現在又新加了一個對南方班,其中兵站班的班長就是大家熟知的辻政信中佐,課長是服部卓四郎大佐。課裡又把北方,南方,支那這三個班合成一個作戰班,班長是櫛田正夫中佐,瀨島龍三大尉呢,就是櫛田正夫的副官,幫著統管三個作戰班。
就是這樣,一個考試成績特棒,但沒有上過戰場,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軍刀組參謀,就在地圖上指揮著幾千上萬公里以外的上百萬部隊。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六十四)
日軍的精神第一主義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特徵就是極度地輕視情報收集,輕視情報參謀。其實作戰參謀和情報參謀的不和在什麼軍隊都有,而且是越是失敗的時候這種傾向越明顯。美軍,德軍都有過這種問題,但是日軍卻是獨樹一幟,他乾脆就直接把情報參謀列為二等公民了。
日本陸軍不是沒有情報收集人才,也不缺情報分析人才,甚至有很優秀的情報人才。這裡就講一件類似於笑話的事情吧。
萊特島戰役的失敗,日軍喪失了數萬,也使得第十四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和參謀長武藤章中將計劃中的“菲律賓大決戰“成為畫餅,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敗成了現實。
這句話並不是說沒有萊特島戰役,日本就不會輸掉太平洋戰爭,而是指萊特島戰役實在輸得太荒唐。更荒唐的是在怎麼會有這場萊特島戰役這件事上。
山下奉文和武藤章兩人原來計劃的是在菲律賓等麥克阿瑟來,一起打持久戰玩。倒也不指望能守住了菲律賓,反正守一天算一天,萬一山姆大叔那天轉了心眼,不打了也說不定。還有一點就是菲律賓當時是美國殖民地,山姆大叔不一定下得了狠手,什麼法寶都往外亂祭。
應該說,這是在那道“絕對國防圈”的緊箍咒下面的唯一選擇了。
但是,大本營突然改主意了,參謀次長秦彥三郎和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親赴馬尼拉,指示第十四方面軍改變原定的呂宋島決戰的“捷一號作戰”為萊特島決戰。
為什麼大本營像瘌痢頭過江似的一浪一個花頭?大本營那邊倒也有他們的理由:情況變了。現在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美國佬沒幾天蹦躂了,幹嘛還要躲起來打,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打,勝利是屬於我們地!
怎麼塞班島失守,東條下臺才幾天,這幫參謀們的尾巴又翹起來了?
原來前幾天有過一場“臺灣海海戰”,給那幫參謀們打了一針嗎啡。
1944年10月10日,“公牛哈爾西”帶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突然對沖繩進行了攻擊,從12日開始對臺灣的機場進行集中攻擊,其實這是為了準備在菲律賓的萊特島登陸而進行的佯動作戰,但大本營沒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