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裡“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這裡真是處處皆景,四時相宜,“春有破額谷花,夏有碧玉流雲,秋有石魚磯月,冬有雙峰山雪”。他甚至要把前半生的榮辱、譭譽全都忘卻了:“西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
白居易的青壯年時代都是在宦海風波中匆匆度過的,他似乎覺得只有在西山才獲得到了青春的歡樂,樂天安命的思想也就隨之而生。草堂建成以後,他坐轎、騎馬往返於潯陽(黃梅縣古縣治)、西山之間,而他流連風景,居草堂時日更多,州中有事,要太守派人來催請,他才肯下山回去。
“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遊”。草堂生活確實給白居易帶來了新的樂趣,給他的詩歌生命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在一首詩中描繪自已參加勞動開鑿池塘的情景:“小萍加汛汛,初蒲正離離。紅鯉二三寸,白蓮**枝。繞水欲成徑,護堤方插籬。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他在另一首詩中還詳盡地記述了草堂的生活:
架巖結茅宇, 屬壑開茶園。
何以洗我耳? 屋頭飛落泉。
何以淨我眼? 砌下生白蓮。
左手攜一壺, 右手挈五絃;
傲然意自足, 箕踞於其間。
興酣仰天歌, 歌中聊寄言:
言我本野夫, 誤為世網牽。
時來昔捧日, 老去今歸山。
倦鳥得茂樹, 涸魚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 人間多艱險!
這首詩生活氣息濃烈醇厚,作者的理想表達得淋漓盡致。白居易是一位勤奮的詩人,在歷代詩人題寫西山的詩作中,他寫的詩數目最多,至今尚可找到七十多首。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二月二十日,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就要赴任履新。這時的白居易內心一則是喜,一則是憂。喜的是他又獲得了報效祖國,施展才能的機會。當時,淮西戰事未息,他責備自已“獨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現在他馬上就可以投身到平亂、治國的大業中去了!憂的是就要離開秀麗的西山。目睹自已親自設計的西山草堂,栽的花木,開的池塘,不勝依戀,他不禁寫下了這樣情意纏綿的詩句:“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第二年新年一過,白居易全家從潯陽(黃梅縣古縣治)上船,溯江而上。
離開西山以後,西山的日日夜夜使得白居易常常夢牽魂繞,留在自已的記憶之中。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二月,他被改任為杭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過潯陽(黃梅縣古縣治),又一次來到闊別三年的草堂。那裡的書房、藥臺、竹窗、蓮池,還和當年一模一樣,草堂周圍的景色,依舊十分動人。白居易特地在草堂住了一宿,第二天才返回潯陽(黃梅),繼續趕路。
打這以後;詩人再也沒有重返草堂。他七十多歲時;還從洛陽寫詩《寄題西山舊草堂兼呈四祖寺道僧》;他在詩中不勝感慨地寫道: “三十年前舊草堂;而今雖在鬢如絲。登山尋水應無力;不似江州司馬時;”白居易雖是古稀之人;但對潯陽(黃梅)西山的懷念還是那樣真切;深沉。
歷盡滄桑;時過境遷;後來草堂淪廢了;至今在雙峰山下;草堂的斷壁殘牆還能被細心的遊人所辨出。
現在;西山碧玉流畔的花橋;是白居易詠桃花的地方。他有一次是四月份遊四祖寺;經過這裡;看到桃花怒放;千樹紅豔;高興得擊節稱妙;他發現山下早逝的春天;竟在西山又找到了;他歡快地寫下了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千古名句。從明、清時代開始;西山四祖禪寺香火很旺;遊人香客人流如潮;文人騷客題字贈詩甚多;人們在參禪拜佛的同時;更多的是瞻仰這位天才的詩人的草堂;尋訪詩人的足跡。
尋訪帥承瀛足跡之二 '本章字數:2185 最新更新時間:2008…02…11 21:04:53。0'
涉筆成趣 佳作生輝
蘇軾與黃梅東山
詹 瑋
佛國禪宗東山,以她優美的景色,瑰麗的傳說,撥動過多少詩人的心絃,他們不可自抑的詩情在這裡噴發,留傳給後世的佳作在這裡誕生。其中不少人的東山之行,在文學發展的史冊上也是值得書上一筆的。現在,我們來尋訪一下蘇軾在東山流連吟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位宋代著名文學家創作活動的幾個頗有意味的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