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94 年東北段建到山海關,1896 年又鋪到北京近郊,全長大約240 英里。除了臺灣的一小段鐵路外,這段總長不過240 英里的鐵路,便是中國在被迫開啟國門30 年後對全球鐵路時代做出的惟一回應。中國鐵路建設之所以滯後的原因頗為耐人尋味:首先,中國除華北地區外水路交通方便,各內河航運公司之間競爭激烈,透過水路可深入到中國內地,但鐵路由於穿越水渠、稻田甚至墳瑩,與中國人的生活直接產生了接觸,很快就激起大眾的迷信思想和仇外情緒。另外,由於地價高昂,修建鐵路耗資巨大,但資金不易籌集,政府也苦於財力不足,而且當時合同及信用貸款制度也很不完善。清政府對修建鐵路一事滿懷戒備心理,既不許外商在中國建設鐵路,同時也不準中國人向外國人借款修造鐵路。
在李鴻章的工業帝國中有不少亦官亦商的官僚資本家,盛宣懷(1 844一1916 年)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盛氏曾任輪船招商局會辦,後自辦“官督民辦”式的天津電報總局,儘管招牌堂皇,但其大約200 萬兩白銀的本金還是透過盛氏及電報局同仁參股籌集起來的。清政府也提供了貸款,並且派兵護守電話線,以防農民因其“破壞風水”而搗毀設施。電報局每年的收人有1 / 5 流入了股東們的腰包,直到1900年之後,電報局才逐步收歸國有。在此之前李鴻章、盛宣懷控制了全國的電報局,不僅人員由其指定,他們對下面人的不法行為還想方設法予以包庇。
許多國家在實行工業化時,首先發展的都是棉紡織機器製造廠,像日本於19 世紀80 年代興建的織布廠就大大獲得成功。早在1878 年,李鴻章就著手創辦上海機器織布局以與國外進口紡織品相競爭。清政府亦予以免稅的優惠,並特許織布局在10 年內壟斷全國的棉布、棉紗製造。同時織布局也購買國外機器並聘用國外的技術人員。由於籌組人抽逃資金,兼之認股不足,籌辦之事一時擱淺。1887 年盛宣懷清查重辦,由直隸省撥款重建開廠。自1890 年起,全廠4000名工人每年均生產出優質的棉布和棉紗。當工廠於1893 年失火被毀時,股本已收回了大約1 / 4 。李鴻章與盛宣懷毫不氣餒,計劃再建11 個織布局,準備壟斷國內的紡織工業並擊敗國外進口的紡織品,但到甲午戰爭爆發時只建成了5 家紡織廠,李、盛二人的夢想破滅了。
六、緩慢的現代化程序
通商口岸商業及工業等物質文明的發展自然也帶來了思想和文化上的革新。但這些從西方傳來的新式觀念和思想與古老的中國文化傳統相比仍顯勢單力薄。日本正迅速實現西化,但中國人的生活,如長辮、馬褂、纏足、紅白喜事及轎輿儀仗等等,卻依然故我。變革的思想漸漸傳播開來,但速度非常緩慢。試看洋務派所辦的郵局、報社及向海外派遣留學生的舉動,我們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共同特點,即均是將西方的榜樣嫁接到本土的傳統制度上,結果,本土的惰性阻礙了現代化的程序並扼殺了革新的需要。
郵政與報紙
赫德早就設想在中國建立起現代化的郵政制度,但他花了30 年的時間才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傳郵方式已經有效地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首先,中國以京城為中心,分五路在全國設立了大約1600個驛站以負責接待官府人員和傳送官方信函、貨物及錢款。其次,“郵行”亦可為普通百姓傳遞信件(雖然傳送地區有限),收費則視道路遠近而定。在19 世紀末,全國24 個通商口岸中共有大約300 個郵行,另外在鄉村也有不少這樣的機構。最後一點,西方國家為方便對華商業起見,在各大城市都開設了郵政業務,並且面向普通外國人服務,後來十幾家外國郵政機構在中國也先後開展了業務。
為了發展現代化的國家郵政事業,赫德利用海關以代替以往的郵行等既得利益集團。海關起初只是在冬季將使館的信函遞送到北京,後逐步建立了郵政部,1896年時正式隸屬於總稅務司,利用外國輪船來傳送郵件。郵政部後來成為中華帝國的郵政機構並逐漸取代了國內的郵行。
現代化的另一標誌― 新聞事業,在中國亦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發展史。中國一早在唐代就已出現了登載朝廷文告的“邸報”,但它並非正式出版物,而且形式單一,一般京師的商家印發這些所謂的報紙有償向全國計程車大夫通報朝廷的動向與文告。在城市裡,坊間亦印刷一些附帶新聞的商業廣告,由小販沿街兜售。另外,行會規定的價目表及官府捐刻的書籍目錄,也是當時傳播新聞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