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世”思想,認為應當從體制_ 上進行管理及制度的改革。他在鴉片戰爭中首先推行使用西方武器。隨著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呼聲高漲,要求使之合理化的需求也日漸迫切。人們應如何利用西方的東西來走中國的道路呢?
答案一是明確區分所要保衛的和所要採用的,即區分結果和手段。日本改革者曾使用過這樣的口號:“東方道德加西方科學”。在中國,允許“自強”實施的思想最終集中體現於19 世紀90 年代由張之洞首倡而流行的一句口號裡,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然而,這在有判斷力的人看來卻是似是而非並有誤導嫌疑的。這句口號借用宋儒的“體”“用”之辨,將“體”即“實質”和“用”即“運用”區分開來。這門術語表明任何事物的內在實質同外在功用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這曾用於君子的“修身”和“治人”以及統治者的內聖外王之道上。所以,張之洞的口號是強攀理學舊論套在西化的新生事物之上,這就遭到批評家們(如嚴復)的駁斥。嚴復在19 世紀60年代曾翻譯過J ? S .穆勒、T 。 H ? 赫青黎和赫伯特? 斯賓塞等西方進化論者和功利主義者的作品。所以他對中西文化均不乏獨到之見。嚴復指出,中西學術各有其實質和功用,體用之說只是虛妄之言,因為技術會影響價值,採取的手段也會決定結果。
另一種手段則是在中國自身的傳統之內為西化找到立足之地,這其實也是“借古以察今之變”的一個變體。於是19 世紀6O 年代在北京的同文館就宣稱西方科學的祖源是古代中國的數學,並由此承認了西方學術。到了80 年代,為西學所進行的這種有失嚴謹的辯護即汾此脈絡進行,例如,認為化學源自中國古老的五行爭說,而使化學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人們為了在中國的傳統中找到變革的法則,於是泛化“法”這一術語的意義,同時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傳統觀念中“變法”的含義。“法”的字面意義是“方法”,但在廣義上也意味著“法律”或“體制”。原來的中性的片語“改變方法”就開始具有改革最根本的體制的含義。例如,19 世紀90 年代初期的文人們呼籲建立議會,他們引經據典來使之合理化,大講“君民一體,上下同心”。不過,對於當時西方作品中古主導地位的進步思想,人們卻仍無法在中國的傳統經典中找到對應之物。
康有為對儒學的重新闡釋
康有為曾在1895 年的事件中激烈地上書請願。此後他對儒家經典重新進行了闡釋,這樣就可以利用經典准許西化,透過儒學容納進步思想。康氏出生於廣東一家門第顯貴計程車大夫家庭,從小就熟讀經典,但他隨即發現這些經典言之無物。。據康有為後來}外憶,他的老師總是告誡他不要過分自以為是,但他在21 歲的某天冥想這個世界的時候突然大悟,認為自己就是聖人。爾後康有為即以聖人自命並重新塑造了儒家的傳統。首先,康有為進一步發展今文運動,對某些“古文”儒家經典的確實性進行質疑。對於就儒家傳統大做文章的改革者們而言,“今文”派的解釋非常有吸引力,因為這樣一來理學正統的壟斷局面就被打破了。康有為綜合了“今文”派做出的各類研究,於1891 年對數種經典大加撻伐,其結論是:古文經典不能作為“漢學”的基礎,宋代學者所尊崇和闡述的經典大都是偽託孔子而作的。他的言論並不為廣大學者所接受,但是他的學識廣博,論證有力,在19 世紀卯年代的學術界極有影響。1894 年一些高官下令燒燬刊行於世的康氏著作,但這卻絲毫無礙康有為後來成為進士,並於1895 年成為翰林學士。這時他正達到了成功的頂峰。
康有為橫掃了正統的觀點,又進一步推出了某些“今文”新釋,並於1897 年宣稱孔子寫了、而非僅僅是編輯了儒家的基本經典,這是孔子借古典改今制的手段。這一觀點如果得到承認,那麼後人就可以藉著聖人的名義開始一場類似的革命。受到基督教的啟發,康有為建議尊孔子為中國國教的核心。不僅如此,他還結合兩種經典說法,創出一種世界的演進次序,這包括3 個時代,1 、據亂世;2 、昇平世(小康);王太平世(大同世界)。按照這一分析,世界一直處在亂世階段,經過康有為的革新就會進入昇平世。這樣,中國的傳統學術經過改造已可容納進化和進步的理論了。
百日維新
儘管康有為已為變法創造了哲學基礎,維新運動還是未能立即得勢。1895 年戰敗後的恐慌已經消失;強學會在北京和上海都遭到了封禁,但在某些省份改革活動仍受到官員士紳們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