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臁�2003年,大部分專家預測,到下世紀中葉之前臭氧層就會恢復原狀。
當大氣層二次出現問題,而且警告聲越來越響、越來越頻繁時,許多人都期望這次能和解決臭氧層問題時一樣,在美國的領導下達成一個明確有效而又得到廣泛國際支援的協議,使之得到解決,至少他們看不出來為什麼不能這樣。但如同不少全球性問題一樣,臭氧空洞問題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獨特性:原因單一,致害源不多且容易確定;不採取行動的後果顯而易見;含氟氯烴已有完全足夠的替代品。然而,由於全球的氣候在發生變化,再加上二氧化碳在使全球氣溫升高中所起的作用,上述哪一條都不成立了。致害源數不勝數:你撥出二氧化碳,同樣,你的狗,狗身上的跳蚤以及洗澡間下水道里的細菌也撥出二氧化碳,更不要說你的汽車和暖氣爐了。而且,所有的主要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後果,全球氣候變暖在多大程度上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的,甚至於全球是否在變暖——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從臭氧到溫室效應氣體
1820年之前,沒有人問過地球是如何獲取熱量的這一問題。正是在那一年,讓…巴普蒂斯特…約瑟夫·傅立葉傅立葉(1768~1830):法國數學家與埃及學家。——譯者注開始研究地球如何保留陽光中的熱量而不將其反射回太空的問題。傅立葉在參加學者團隨拿破崙去打埃及戰役時患上了粘液水腫——一種讓人總是感覺寒冷的疾病。回到法國後,他整年披著一件大衣,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對熱傳遞的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儘管地球確實將大量的熱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氣層還是攔下了其中的一部分並將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將此比作一個巨大的鐘形容器,頂端由雲和氣體構成,能夠保留足夠的熱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為可能。他的論文《地球及其表層空間溫度概述》發表於1824年。當時這篇論文沒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紀末才被人們重新記起。
1895年,瑞典物理學家斯文特·阿列紐斯讀過傅立葉的論文後,研究出了第一個用以計算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影響的理論模型。他得出的結果是,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約40%,溫度就會下降4~5攝氏度(7~9華氏度),並可引發一個新的冰川期。同理,二氧化碳的含量翻番的話,溫度就會上升5~6攝氏度(9~11華氏度)。他還估計,大概需要3000年的時間來燃燒礦物燃料,才能使二氧化碳的含量翻番。那時小冰川期大概已近尾聲,對一個習慣了當時斯堪的納維亞寒冷冬天的人而言,天氣逐漸變暖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前景。
阿列紐斯發表其計算結果後不多幾年,斯平德託普油田突現於世,然後又在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發現了其它儲量豐富的油田。亨利·福特的T型汽車取代馬匹的速度比任何人預想的都要快得多,而愛迪生髮明的電燈也推動了對電力生產的需求。礦物燃料燃燒量增加的速度遠遠大於阿列紐斯的預測,但沒有人關心這是否會對天氣產生影響。當然,喬治·卡倫德除外,他於193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為《人為生成的二氧化碳及其對氣溫的影響》。根據1880年至1934年間從世界各地200個氣象站收集來的資料,他計算出當時地球的氣溫已經升高了1華氏度(0�55攝氏度)。他預計,由於二氧化碳不斷被排放到大氣層,下個世紀地球的溫度將會上升2華氏度(1�1攝氏度)。1956年,在進一步收集資料後,他公佈的計算結果顯示,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1900年的290ppm(百萬分率)增加到了1956年的325ppm。這一資料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一位年輕的博士後查爾斯·基林同年公佈的315ppm相當接近。次年,這些資料和曲線引出了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作者是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羅傑·雷維爾和漢斯·聚斯,他們在文中指出,“人類正在從事大規模的地球物理實驗,要將幾億年來沉積在地下的有機碳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返還到大氣層中去”。基林在此後二十年裡的測量結果更證明了這一點。基林曲線從1956年的315ppm穩步上升到了1997年的365ppm。
隨著基林曲線的升高,它所預示的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對環境構成威脅的水汙染和殺蟲劑等,人們此前已很敏感,這時又開始留心氣候情況了。自20世紀60年代起,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約翰·麥高恩就開始注意到加利福尼亞海岸附近的水溫在逐漸升高。到1995年,水溫已經比1960年升高了將近3華氏度。大約在1963年,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