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到新朝疆土,都深為當地人的厚道善良和熱情所感動,驚訝於新朝各處的乾淨整潔、彬彬有禮,震驚於民間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很多周邊的小國、小部族,都深深仰慕新朝的社會福利系統,紛紛派遣官吏前來體驗學習。而新朝也對他們不吝幫助。劉申對有意於廣泛惠及國民的小國、小部族不僅提供經驗模式方面的支援,而且多有厚禮相贈,幫助他們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由此,劉申的仁君美譽,聲名遠播四海,成為四海共同景仰的一代仁王聖主,許多小國和小部族,主動對劉申以“父君”敬稱,感恩劉申慈父般的關懷與幫助。
(二)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伴隨社會福利事業的欣欣向榮和美名傳揚,有大臣上疏提出,如今四海安定,皇帝是天下萬民萬族愛戴的賢聖共主,眼看著在數十上百年的時間內,都不太可能再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每日耗費鉅額的金錢,供養著一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龐大軍隊,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上疏者懇請劉申慎重考慮,要不要逐步裁撤壓縮國家軍隊,僅保留精銳在軍籍。這樣不僅國家可以有更為豐厚的財力來改善民生,而且可以解放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製造、流通、貿易領域去,令國力更為強盛。
劉申接受了內閣大臣的建議,將這篇疏奏明發邸報,遍傳中央及各地官吏閱覽,並許可大家圍繞疏奏的內容進行各種附議。一時,這篇裁軍疏奏成為了朝廷熱議的輿論焦點。
圍繞要不要裁軍,裁軍到什麼規模,何時開始,全國文臣武將各抒己見,從各自的角度,向劉申和內閣闡述了其中的利弊。
在熱鬧的朝議之中,主要的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以漢軍將領和利益相關部門為主,力陳漢軍不可裁撤,認為漢軍雖然無有實際的作戰功能,但是漢軍的強盛存在,是國家安定的基石,是必要的國家威懾,這方面的浪費,不唯必要,而且重要,皇帝絕對不要自毀長城,埋下遠端禍因。這一派朝臣痛陳故大將軍從赤手空拳入峒城覲見,到從500兵馬艱苦起家,建立這支舉世聞名的強大軍隊的艱辛,希望皇帝不要忘記建軍的根本,不要被實用主義的論調所迷惑,一定要堅定地保持國家軍隊的龐大和強悍,這才是天下繁榮太平的根本。
另一派則以中央及地方的財政及各類文臣為主,也包含部分頭腦清醒的漢軍將領。他們認為,一個王朝的興盛,往往剛開始建朝時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然後天下平定之後,王朝能夠延續多久,往往是看王朝的政治是否得到民心的擁戴,這才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國家的財力越豐富,越能讓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意,百姓生活舒心如意,自然對朝廷忠誠不二,天下各族也都仰慕景從,恨不能都來投奔在新朝生活。民心所向,就是最根本的太平之策,誰能與天下萬民都熱愛都仰慕的政權匹敵呢。聖人自古都說,仁者無敵,從未說過強者無敵。周朝、唐朝都沒有特別強悍凌厲的國家軍隊,但依然是當時最強盛最安定的國家,是世界仰望的中心,可見強大的國家軍隊,並非太平盛世的絕對必要要素。何況,此次裁軍,並非要將國家軍隊連根拔除,而只是適當控制規模,也有利於軍隊本身集中財力,提高精銳部分的戰力,對軍隊的發展並無害處。
雙方觀點在邸報和廷議中反覆交鋒,各各都有精彩的論述。
在這種熱烈討論的氛圍下,裁軍,成了朝政的第一大熱點。
很多朝臣也看出來了,劉申和內閣既然同意將疏奏明發邸報,讓眾多官員參與評閱,皇帝的心意應該是可以揣測的,劉申心裡,也認為裁軍是當前形勢發展的所需。只是,他需要更多地聽取利弊方面的提醒,需要輿論更為一致的堅定支援。
於是,就有一部分中間派無所謂的朝臣,迎合聖心,站到了支援裁軍的立場上。
隨著討論的日益深入,支援裁軍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終於從聲勢上明顯壓倒了反對派的聲音。裁軍,日漸成為朝野的共識。大家熱議的焦點,也從要不要裁軍,轉移到了裁軍到何種規模,裁軍的具體方案和步驟等等細節問題。
在這場大討論中,有一個人發言甚少,但是憂心如焚,伴隨討論的深入開展和風向轉變,他的沉默越來越醒目,他的臉色也越來越陰暗。
這個人,就是漢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楊彪。
在楊彪的沉默和陰暗當中,他對劉申的不滿和厭惡,越來越鮮明。
他對劉申放縱這場討論的進行,深懷不滿,認為劉申終於要效法種種過河拆橋的歷史故事,對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