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首是瞻,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臣一介武夫,自知於這樣的重大國政上,見識遠遠不及陛下高瞻遠矚,故而前期無有多少發言,臣但知身為軍人,應該始終以故大將軍為榜樣,堅定擁戴陛下,支援陛下的決定,為陛下的前進掃清障礙,如此而已。”
劉申點頭,示意楊彪坐下。他說:“很好。大將軍在此事上的堅定支援,是我莫大的榮耀和欣慰。大將軍於施行此事,有何條陳建議,朕願洗耳恭聽。”
楊彪心裡跳了一跳:果然,劉申對裁軍心意已決,之前所說的那些,不過是客氣話而已。而且,他在最後一句自稱為“朕”,暗示了無上的君權和臣子的責任,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綿裡藏針。
楊彪於是將思忖多日的若干裁軍實施建議,向劉申一一道來。
劉申仔細地傾聽著他的建議,在心裡判斷著楊彪的誠意。
劉申覺得,楊彪的這些建議相當及時而重要,有很多細節問題,的確是他因為不是特別熟悉軍隊的情況而難以想到的,楊彪的建議很好地彌補了自己的考慮不周,而楊彪向他提供的解決方案參考,也很有價值,簡單易行,乾脆麻利。楊彪的確是軍事方面的傑出天才,只要事涉軍事、軍隊,他的實幹才華,就如同出鞘的精鋼馬刀一樣,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讓滿朝文臣武將,瞬間都黯然失色。
劉申不由得在心裡嘆息,若這樣一個人才,處事為人能夠像你那樣光明磊落,讓人仰慕感動,該有多好啊。他也不由得慚愧自己德行欠缺,沒有福氣,在太平盛世裡,再也得不到第二個你那樣的蓋世英雄的輔佐了。
(二)
楊彪陳述完畢之後,劉申面露感激和喜悅之色。
劉申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啊。大將軍對軍隊狀況瞭如指掌,果然是考慮周全,算無遺策,每一條建議都如同及時雨,正是朕所需要的,對朕啟發甚多,提醒甚為重要。”
劉申說:“裁軍此事,若能圓滿成功,為國家節約下大量的財富,惠利民生,大將軍當居首功!天下萬民,也必當深深感謝大將軍的恩德。”
楊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原本就是人臣本分。”
劉申說:“大將軍放心,以上事宜,朕都將一一遵照大將軍的建議去實施,以大將軍的意見為朕的意見。大將軍回去之後,不妨上個書面的奏摺進來,以免朕剛剛聽漏或者記得不全。”
楊彪再次起立,拱手施禮道:“臣遵旨。”
他一直保持著行禮的姿勢,沒有回到座位。
劉申審視著他。
劉申說:“大將軍可是還有其他的話,要對朕說?”
楊彪說:“正是。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陛下能夠恩准。”
劉申說:“大將軍請講。”
楊彪跪下道:“陛下,眾多漢軍將士追隨陛下多年,如今即將裁軍,許多將士將會卸甲還鄉,從此遠離京畿,今生想要再次見到陛下,殊為不易。臣今日代廣大漢軍將士,向陛下懇請一個特別的恩典,希望在裁軍旨意頒行之前,陛下能夠在漢軍建軍紀念日,也就是故大將軍在清風寨第一次向漢軍500騎精銳發表講話的那一天,親臨京郊大校場,參加漢軍最大規模的一場閱兵,讓龐大強盛的漢軍,最後一次將他們的英勇和榮光,呈現於陛下的眼前,也讓廣大漢軍將士,最後一次再沐浴君恩浩蕩,親見陛下與他們馳騁在一起,與他們榮辱與共,血肉相連,讓他們在歸鄉之前,把陛下的英姿,永遠地銘刻在記憶裡。臣也斗膽懇請陛下,在校場對廣大漢軍將士,親口諭示國家對他們的感謝和對他們的銘記。”
楊彪叩頭道:“陛下若肯親臨閱兵,對於漢軍全體將士,都將是一個莫大的驚喜和感動。相信在陛下的親口諭示之後,所有的漢軍將士,都將理解即將到來的裁軍,同樣是為天下的根本福祉而行,都能認同陛下的英明決策,都能踴躍響應,自覺服從遣歸的安排。”
楊彪強調說:“臣深知這些年陛下為國事操勞,聖體欠安,不宜軍旅奔波,然而,臣以為,裁軍之前,陛下的這一趟閱兵,至關重要,其他人的動員效果,都無法與陛下親往軍中的看望和動員相比。臣懇請陛下,深思熟慮,能夠特別開恩,親臨軍中,滿足全體漢軍將士的共同心願。”
楊彪的話,入情入理,深深打動了劉申的心。
劉申本來對漢軍也是有著特別的感情,說到裁軍,雖然理智上覺得勢在必行,情感上,還是多少有些唏噓感慨的。本來劉申就在考慮,要不要在裁軍聖旨頒行之前,去軍中看望一下那些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