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要準確,自己更不能說謊;其四,反思、自責。群眾聚集事起,首先查詢自身原因,檢查政府工作中的缺失,公開坦承失誤和不足,爭取群眾信任,重塑政府形象;其五,“切割”、問責。上級不為下級“買單”、“背書”,迅速啟動問責程式,分清責任,罷免失職、瀆職官員;其六,慎用警力。不與群眾發生直接對抗、衝突;在“妥協”和“壓制”之間拿捏尺寸,該“柔軟”的,“身段要柔軟”,該“強硬”的,當然也要“強硬”,如發生了打砸搶燒,就要果斷處置,將肇事者拿下。
甕安事出;去年7月我即把“6·28”事件列為21世紀之初的“標本”事件。當時認定其為“標本”的憑據在於:其一,“甕安事件”暴力暴烈程度較以往的大規模群體事件大大提升,具有警示意義;其二,貴州省領導處置群體事件露出了“亮點”,首開自責、問責先例,為各地作出了榜樣,具有推廣意義。石宗源書記在處置“甕安事件”中頭腦清醒、指示明確、措施得力,表現出的睿智,令人欽佩!如今,我們從子富同志書中描述的場景中找到了佐證。這將在歷史上留存,成為我黨和政府處理轉型時期群體事件的經典案例。
感謝子富同志寫了這本好書,全書文字生動、形象,分析鞭辟入裡,通俗、易懂。這是一本供基層幹部學習處置群體事件的好教材。
2009年元月25日於北京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前言
1949年,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發展成為執政黨,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近6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肩負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在神州大地上描繪著一幅幅宏偉壯麗的畫卷。透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贏得了國際話語權。
然而;世界一些國家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又是社會各種矛盾的凸現期。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美元大關,正邁向3000美元的關口。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發展結構失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同步,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不和諧,我國已進入社會矛盾凸現期。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十幾年來,我國社會群體性事件呈直線上升趨勢:1993年發生萬起,2005年上升到萬起,2006年逾9萬起。政府對群體性事件處理稍有不慎,極易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甚至動搖執政基礎。這對執政黨而言,既是全新的課題,也是嚴峻的挑戰。
相對於四川*事件、廣安事件、大竹事件、安徽池州事件、重慶*事件、浙江瑞安事件等群體性事件,2008年6月28日發生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6·28”事件,無論從聚集、圍觀、參與人數、震盪激化過程、持續時間、衝突的劇烈程度和破壞程度看,還是從造成的影響程度看,都是近年來我國群體性事件中的“典型群體性事件”、“標本性事件”。
剖析甕安“6·28”事件,使人深受啟迪:沒有不講道理的人民群眾,主要問題在於甕安原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幹部作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偏差。一部分幹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不牢固,群眾觀點越來越淡漠,忘記了“群眾利益高於一切”這個夯實執政基礎的法寶,群眾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甚至嚴重缺乏安全感,導致當地黨委、政府與群眾的“魚水關係”,逐步演變成令人痛心的“水火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群眾對黨委和政府失去信任,黨在當地的執政基礎發生動搖,一個女中學生之死成為導火索,引爆了震驚中外的甕安“6·28”事件。
甕安“6·28”事件,“看似偶然,實屬必然”。這次事件充分暴露在我國“欠發達、欠開發”的地區,仍以犧牲資源、犧牲環境和犧牲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不通;充分暴露當地黨委、政府在矛盾凸現期、社會管理探索期,迴避社會各種矛盾,社會管理軟弱無力,面對突發性群體事件,丟掉了“現場第一原則”,甚至束手無策的“軟肋”。
現階段,我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不斷髮生,矛盾積累和尖銳到一定程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