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不顧他丟給努爾哈赤的是一個千里無雞鳴的遼東,熊廷弼這麼做到了堅壁清野的效果。用東林黨人慣用的佔據道德高地,不顧實際的辦法指責熊廷弼以及支援楊漣左光斗等人的觀點——放棄那麼多的遼東土地,就是他的不對。
魏忠賢這麼做,從政治上極為高明的一招,但是對明朝對後金的策略來說,就起到了相當不妙的影響,事實上,後金部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由於努爾哈赤的濫殺,衣食都不足,加上,毛文龍各種陰招的死纏爛打,小冰河期的氣候異常等等,熊廷弼堅壁清野的方針有效地拉長了後金的補給線,完全可能讓後金失敗在戰場之外。
魏忠賢這高調一起,迫使以後的每一任遼東統帥都不敢用堅壁清野對付後金,反而要在野戰完全不是後金對手的情況下,主動進攻,對後來的諸多戰局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天啟帝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經略遼東四年的時候,實際上採取的就是熊廷弼不與滿洲爭一時長短,休養生息的招數,三年不和後金主動交戰,但是為了名義上的收復土地,不得不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
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按照現在的一些人的標準,孫承宗有些碌碌無為,尸位素餐,實際上在孫承宗手裡,守得相當穩健,滿洲絕對優勢的兵力也沒有找到大勝的機會,把滿洲擅長的野戰決勝,變成了明朝佔優勢的雙方對峙,拼國力消耗,在戰略上就是大勝。
但是,孫承宗手握重兵在外,給魏忠賢了巨大的政治壓力,魏忠賢不得不對孫承宗發起了攻擊,加上柳河之敗孫承宗推薦的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冑等軍用物資,孫承宗不得不辭職。
實際上呢?無論是孫承宗上任之前,和之後明朝面對建州都是大敗連著大敗,孫承宗穩固局勢之餘,在戰術上有一點失敗其實是無傷大雅的事情,畢竟面對強敵,連一場戰術失敗都沒有就連連獲勝——那是了吧……
很多人都認為袁崇煥和孫承宗的戰略一脈相承;都是修碉堡的;實際上孫承宗是想利用毛文龍和蒙古兩翼騷擾滿清;關寧錦防線主守;用明朝的國力優勢消耗滿清。
而袁崇煥的戰略是五年平遼;假如不想和滿清議和的話;就必須出動大軍和滿清決戰了;兩者戰略幾乎是南轅北轍的兩回事;而後者在滿清第一次破口的同時;表現出了袁崇煥寄予厚望的關寧軍根本沒有野戰戰勝滿清的能力;袁崇煥的五年平遼顯然不是議和就是冒進;和孫承宗的消耗戰不是一回事。當然也可能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就是一說;實際上本人就是吹牛;這就另當別論了。
然而孫承宗戰略正確的一方面;用明朝的國力優勢消耗滿清沒有被朝野認可;政治正確;戰略上不正確的一方面…為了表示自己恢復了遼東土地;歷認督師都不敢採取收縮山海關的正確策略;同時無視了毛文龍死後;東江軍內訌連連;無力牽制建奴的事實;一再往關寧錦防線投入大量的軍隊;被皇太極各個擊破;明朝的國力;各地的強軍消耗殆盡這就不是孫承宗的本意了。
而且視關寧錦防線的戰略還導致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關寧軍為臺前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以關寧錦防線作為要挾;遼餉為名;每年吞噬了大明朝國庫本就不多的幾百萬銀子。
所謂遼餉始徵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於遼東的軍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天啟時,並徵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銀六百六十七萬餘兩,除兵荒蠲免,實徵銀五百二十二萬餘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徵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稅收本身看似不算多;但是因為明朝的商業稅收實在太低;又時常無法徵收上來;於是基本加到了土地稅身上;而且明朝讀書人;藩王天地不交稅的特權土地也相當多;所謂遼餉最終落到了中小地主身上;中小地主於是加大剝削;促使農民破產;流亡;成了滅亡明朝的農民戰爭的土壤。
但是遼餉能不能不收或者少收呢?這個問題就複雜了;遼餉的前期;主要的得益者與其說是關寧軍;還不如說是圍繞遼餉;出現了一個龐大的文官既得利益集團…或者更明確的說;如同南方的官員把收商人保護費當做財源一樣;北方經手遼餉的官員;同樣把遼餉作為了一門生意。
做生意的;貨物品質不好其實問題也不大;但是如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