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渾然天成”名木枯藝、、“巧工之美”美玉雕件完美結合並置於一盆之中的藝術,為傳統藝術形式與技藝的發掘、恢復,為古老的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木山與美石因材料的天然稀缺和不可複製性,令作品是件件孤品;可遇不可求的古樹根木經工藝大師的精心打造,令佳作為件件精品;“木石良緣”盆景,國粹藝術形式獨具的藝術美、材質美、自然美、意境美和文學性而突顯經典、奢華、珍稀的特質,極富收藏價值。
在與玉石大師與摯友們談及創作經驗時,他手扶摸著作品,語重心長地娓娓說道:冠名“木石良緣”的盆景藝術形式,包括有木石山水盆景和木石花卉盆景。以木為山、以木為石,以玉為水、以玉為花木,貌似錯位的木石“顛覆”,實為追逐盆景材料的形體與材質之美。旨在恢復中華民族古老的藝術瑰寶,一種集神奇之木,精美之石於一體,融材質美與技藝精於一身的藝術形式;傳承化枯朽為神奇,變拙樸為秀美的藝術文化。以其獨特的“木石良緣”概括性的藝術語言,表達著中國人自古追求人賦予木與石,樹與山的情結;發掘傳統的木山藝術,再現古己有之並被歷代人讚譽的木山藝術文化;追逐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般千年名木枯藝與人類雕琢萬年美石物件珠聯璧合的藝術形式;闡述其中蘊涵的人類巧工之美與自然天成,二者的完美結合呈現中國傳統哲學“和”的思想;詮釋著中國傳統藝術“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為木山盆景古老又新鮮的藝術形式,他還寫一篇介紹性的文章,講解恢復失傳的技藝,推廣注入新文化和創新意識的古老藝術。文章中他將石雕、木雕與“木石良緣”盆景就技法、造型、色彩、美學、價值等方面列表逐一作了對照。從文化對比的字裡行間,他突然很有感觸:珍稀的木山、景泰藍的盆缽放在几案上,典雅、古樸內中寓意的古樹根藝術品,古樹根的清供形式更有“樹供”的意味,展示樹的神韻。他發現自己手中乾的這事,真的挺有創新推廣的價值,因為較之石雕、木雕技藝,在審美欣賞諸多方面都很有特點,藝術語言較比木雕與石雕更是豐富了許多,在色彩搭配、盆中造景方面因取捨便利更是令人得心應手得很,欣賞起來感覺著作品中的木山,在質地、肌理、色澤,較傳統的石雕如壽山石、青田石、煤精石雕顯得更自然,也更容易和人親近,人與物、物與人很好交流的,這讓他信心倍增。
木雕的單一木本色調,對製作技法與作品的文化內涵要求極高,非一般技藝所能達到。也因此目前市場上、居室中有太多俗不可耐的“木雕藝術品”被擺置到貨架、屋角,少有人問津,優質稀缺的古木終因不得要領沒有“靈性”的製作,成了“雞肋”。石雕又因可供雕琢的石材如壽山石、青田石等等好成色的石材難覓,講究“俏色”為美的技藝難施,也就難有好題材精品問世。這樣對木雕、石雕、木石良緣雕塑各門類藝術形式利弊理性的評估結果,特別是木山面面觀的獨有特點更是較木、石雕有明顯突出優勢。通常石材,石供往往是一面觀賞的,兩面都有形態者可謂精品了,要是三面都有看頭那就是上品,四面都是景的賞石絕對是絕品,這是石材形成的經歷和材料出處所至。比較的結果顯而易見,可事實……他有時只是在納悶:這宋代的木山盆景怎麼就失傳了呢?清代的木山玉石盆景作品也沒有傳承下來!為什麼沒有人作了呢?是什麼原因……
枯木、根藝經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恰恰使其“全身”的變形而成景觀,變平直為宛曲、為洞穴、為“溝壑”,朽蝕後成山形狀的木材,置於盆缽中就可以循著盆缽全形度地面面觀賞。朽木腐根本是無用的,製成木山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了,木根材料隨處可尋,比起山石盆景加工容易更好製作,木山體的紋飾與肌理更細膩、更逼真。可算得木山玉石盆景,“木石良緣”盆景的獨到的結論,成為獨具韻味的藝術。茶餘飯後的餘老,會時不時地會將作品上下左右地用手撫摸、眯著笑眼前前後後細細地觀賞一番,他是笑眼一刻不離木山玉石,一邊動情地長時間地反覆哼唱上一曲像“草原晨曲”之類相當老的老民歌。
九十五
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餘啟明退休了又作了件對發展盆景事業很有價值的大事情。發掘了自宋代時己經有的木山藝術、木山文化。將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古老木山、木山盆景藝術形式,在時隔近幾百年後的今天重新再生、重現,而且較清代作品在玉石堆鑲技藝基礎上,又溶合傳統的鑲嵌工藝。這樣的藝術形式,被他戲稱之為“木石良緣”的木山盆景藝術作品。稱謂與作品形式、特徵很貼切,令木山藝術顯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