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殿堂與亭廊相互呼應,相得益彰的宜人景緻;創造著“託體同山阿”的建築與自然地貌融為一體的合諧理想,皆體現佛門淨土的信仰。也因此有了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峨嵋山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還有武當山、岱山……數不盡的山中有廟,廟隱山中的景緻。這樣的信念,讓教眾們既使是在平原地區、在城池中建築寺廟,也一定要在高牆深院內廣植樹木,隔絕塵世地獨處以示世外潔淨之地。
此時餘老與劉曉倆人完全陶醉於撼人心脾的美景,和由此而引發的對佛教與自然融合因果關係的思考。餘老更是被山與廟的無以倫比色彩之美妙,深奧妙測意境之幽遠所打動,他感受到在內心深處的那種潛潛地銘刻心靈的震撼和無限的視覺享受與愜意。
幾天的活動下來,細心的劉曉注意到餘老對樹木獨有的痴情,他發現在各處行走時,每當見到有樹的折枝或樹幹下石下受壓迫的嫩枝條,餘老總是上前細心地一一地將樹枝梳理一番。當見到松樹陳年落下的枝葉堆積在樹杈枝葉間,將樹枝幹壓低時,他總會輕輕將黃枯的針葉和幹杈一一摘取、抖下,然後將樹枝按長勢上下理順。經他手修整舒展的綠枝葉,總會帶給他口角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他會站在原地細細地觀賞一番才離去。在劉曉觀察:餘老那眼神、動作還真有些含情脈脈的神態,每當臨近離開經整理過的樹木時,他手還不捨地撫慰著綠綠的枝葉一番,眼中流露出男人特有的目光,或如對情人般珍惜或是對妻子般厚愛的脈脈光澤。餘老眼球傳遞出的資訊,讓劉曉看得明明白白的:對樹木的真情懷。 。。
二十六
談論《竹林七賢》磚雕話題讓餘老和劉曉,雙雙對晉時士人瀟灑生活充滿憧憬,人也被感染得行坐、衣著隨意了許多,少拘禮儀自在地“拈花惹草”。此情此景又讓倆人雙雙被眼前令人心絃震撼的畫面所打動,被中國佛教創造的“天人合一”人文環境和寺廟隱身林中“虛”的寺廟文化意境所折服,讓他們重返“規矩”。他們的這種行為與感覺,恰恰是佛教、佛祖所追求推祟的境界,為之刻意創造出向信徒仰慕的境地。佛教的經典所講:物慾是人間的罪惡之源,唯有遠離紅塵的森林才是淨土。這說法可以追溯到佛祖誕生於畢缽羅樹下始,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修煉個人的德行,尋求解脫人世困苦的靈丹妙藥。他捨棄王位出家修行走出皇宮,遠離了王城。進入跋伽森林中苦行苦煉,風餐路宿,苦行六年而不懈努力。後至一村野他獨自走到一棵長勢茂盛的畢缽羅樹下盤腿靜坐,終日坐在簇簇五葉的菩提樹下,望著樹的枝葉凝神苦思冥想,歷時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終獲大徹大悟,找到了拯救人擺脫痛苦的真理,立地成佛。畢缽羅樹稱作菩提樹,小村也以菩提迦耶而名揚四海成了佛祖誕生地。
佛主釋迦牟尼認為森林潔淨,遠離世俗才令他大徹大悟成佛。在佛門稱“七葉樹”為娑羅樹,相傳佛祖是在七葉樹下圓寂的,故五葉的菩提樹與七葉的娑羅樹均為佛教倍受敬慕的佛門聖樹。這些原產於印度的樹種,因佛祖的誕生與歸去,使兩種綠樹蒙罩著濃郁的宗教色彩。中國北方這兩種極少見,餘老記得南城菜戶營大觀園公園內種有菩提樹,樹的枝條規整地伸張著五片翠綠窄且長的葉子。大觀園公園當初是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而建,當時邀了諸多的紅學大家設計、審議建園的一房一舍、一桌一椅、一草一木。文學巨匠曹雪芹筆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怡紅院的描繪中,就有關於菩提樹的描寫,文豪以隱匿的細節文字描繪著主人公的生活與命運,菩提樹的出現寓意院主人的賈寶玉終將歸銥佛門的結局。菩提樹屬在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很多,在我國南方僅雲貴、嶺南有種植。於是古代的各地高僧們大多是採用雌雄異株的銀杏樹替代這樹種,這也是國內北方眾古寺廟中多種植古銀杏木的原因。
佛祖與聖樹在森林中的修練行為,對佛門弟子、信徒們影響彌深,幾千年來眾信徒們紛紛效仿在山林中修築寺院。風水與風光的信念,令寺廟建築很是注重選址,各大寺廟皆與山水結緣,二者相互的映襯、烘托、創造著名山與古剎共處的美景;林木與寺廟相依託。佛門與大自然相溶合的追求,體現在中國寺廟建築內外空間的模糊化設計,在廟宇裡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通透效果,人站廟內視野開闊,上望藍天日月佛堂,下見青山綠水地山門把天、地、人拉近,創造人與自然融合相親近,實則為佛門信奉“以天地為廬”的宇宙觀所致。寺廟選址名山幽林,創造群山、古寺、松柏、流水、殿堂與亭廊相互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