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度殘存最為嚴重的國家,大貴族對於國家的貢獻寥寥,卻消耗著大量的國家財富,佔有著大量的人口,浪費著巨大的生產力潛能。急於圖強的秦孝公想要聘請一位雷厲風行的法家人物,進行一個總的改革。
商鞅就是這樣一個人才,當他來到秦國和秦孝公一番暢談之後,秦孝公決定起用商鞅作為變法的總設計師。作為一個法家人物,商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消除貴族和平民身份鴻溝,以軍功為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形態,建立保甲制、小農的土地制度和宗族家長制,任務非常複雜。然而商鞅則認為,首要的任務不是這些,而是獲得民眾對改革的信任。因為在一個貴族和賤民二元分割的社會里,要打破這種貴族壟斷,就要獲得賤民階層對改革的認可。取信於民,是法家政策最重要的一點,他們講究“有功必賞,有過必罰”,這就是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達成的改革契約。
但是這種彼此之間的信任在當時的社會基本不具備可能性,因為在奴隸主當政的時代,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存在著身份和國家義務上的鴻溝。統治階級依靠先天獲得的高貴身份來實施統治,奴隸和普通百姓服勞役提供國家財富,在兩者之間只有絕對的服從,彼此的信任因素比較淡薄。加上秦國是西方的國家,向來被認為近似於夷狄蠻族,所以在統治方式上比較血腥野蠻,老百姓和貴族之間的關係缺少親近感,更談不上彼此信任。
為了獲得這種信任,商鞅在當時的首都櫟陽城進行了一次改革的推廣活動:他在櫟陽北門豎起了一根木頭。木頭不高也不粗,然後公然宣稱,如果誰能把這根木頭從北門扛到南門,便能獲得五十金的賞錢。這個訊息一傳出來,全城都沉浸在驚訝、猜測和激動當中。五十金是普通百姓很難掙到的,但是百姓對於商鞅也存有不信任感。大家都圍在北門對著那根木頭指指點點,但是誰也不敢出手一試,都害怕錢沒拿到卻丟了小命。這時有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看到賞金豐厚,自認原本一無所有,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沒什麼好可惜的,於是走上前去抱起木頭就往南門走,不一會兒流浪漢就來到南門。商鞅聽說後,立刻趕到現場,當眾向這個流浪漢兌現賞金。看到這個衣衫不整的窮鬼一下子翻身做了有錢人,大家都後悔莫及。人們從此相信了商鞅,各項政令的推進從此獲得了民眾的信任。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2)
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巖寺。為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後,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後來文人稱常建的這種做法為“拋磚引玉”。此計用於軍事,是指用相類似的事物去迷惑、誘騙敵人,使其懵懂上當,中我圈套,然後乘機擊敗敵人的計謀。“磚”和“玉”,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磚”,指的是小利,是誘餌;“玉”,指的是作戰的目的,即大的勝利。“引玉”才是目的,“拋磚”是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釣魚需用釣餌,先讓魚兒嚐到一點甜頭,它才會上鉤;敵人佔了一點便宜,才會誤入圈套,吃大虧。
公元前700年,楚國發兵攻打絞國,大軍行動迅速。楚軍兵臨城下,氣勢旺盛。絞國自知出城迎戰,凶多吉少,決定堅守城池。絞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楚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楚國大夫莫傲屈瑕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獻上一條“以魚餌釣大魚”的計謀。他說:“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誘之。”楚王向他問誘敵之法。屈瑕建議:趁絞城被圍月餘,城中缺少薪柴之時,派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運回來,敵軍一定會出城劫奪柴草。頭幾天,讓他們先得一些小利,等他們麻痺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奪柴草之時,先設伏兵斷其後路,然後聚而殲之,乘勢奪城。楚王擔心絞國不會輕易上當,屈瑕說:“大王放心,絞國雖小而輕躁,輕躁則少謀略。有這樣香甜的釣餌,不愁它不上鉤。”楚王於是依計而行,命一些士兵裝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絞侯聽探子報告有樵夫進山的情況,忙問這些樵夫有無楚軍保護。探子說,他們三三兩兩進出,並無兵士跟隨。絞侯馬上佈置人馬,待“樵夫”揹著柴禾出山之機突然襲擊,果然順利得手,抓了三十多個“樵夫”,奪得不少柴草。一連幾天,果然收穫不小。見有利可圖,絞國士兵出城劫奪柴草的越來越多。楚王見敵人已經吞下釣餌,便決定迅速逮大魚。第六天,絞國士兵像前幾天一樣出城劫掠,“樵夫”們見絞軍又來劫掠,嚇得沒命地逃奔,絞國士兵緊緊追趕,不知不覺被引入楚軍的埋伏圈內。突然伏兵四起,殺聲震天,絞